「姊妹淘王宣一(右二)家裡的大圓桌,是我最眷戀的一張餐桌。這天是她宴請我們的祕魯宴。」右起三位女士是:吳鈴嬌、涂玉雲、董雲霞。(遠流出版提供)
是的,我知道旅行能讓生命更深刻,故若無法排出假期揹起行囊奔赴異鄉,那麼我便待在島內遊玩;倘連兩天一夜的島遊都成奢求,那麼我便在餐桌上,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
姊妹淘/美食專家王宣一家裡的那張映著整排窗光的大圓桌,有著她的愛與姊妹們的歡顏笑語,是我最眷戀的一張餐桌。
宣一喜歡旅行。宣一一旅行,我們就沾光,因為精於烹飪的她總會將旅途中吃到的心頭好,在廚房演練後,向姊妹淘發出聚餐穿雲箭,接了箭令的我們立刻放下手邊事務,千軍萬馬從四面八方到她家來相見,然後待她一聲令下「寶貝,吃飯囉」,便乖乖入座品嘗。
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是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的聖誕趴。
那天,幾位姊妹提早抵達,或進入廚房當助手,或坐在沙發喝茶聊天。我當然是當助手囉,捲起袖子來到廚房,偌大的中島一如往常已備好各式新鮮香草如百里香、迷迭香、羅勒、薄荷及蔥薑蒜等。洗切一陣後,見宣一從冰箱拿出一只鑲著金邊的玻璃大圓盤放在中島好像打算做些什麼,便湊了過去。(延伸閱讀:煮菜可以這麼快!名廚詹姆士「一鍋料理」7大祕訣)
「我在做海膽魚子沙拉,這是我的創作哦。」
一聽是創作,頓覺不可等閒視之,趕緊跑到客廳從包包拿出相機再快步返回中島,準備拍下製作過程。
這只大圓盤已經鋪滿一層香檳凍,宣一先以一片片薄荷葉在香檳凍的外圈環繞一周,再依序在內圈放上生魚片、擺上一條條海膽、刷上初榨橄欖油、撒上橙紅晶亮的鮭魚卵,最後在正中央綴飾一段薄荷,成品華麗繽紛又大器。
宣一創作時,神情很專注,手法很豪邁。我在一旁不只拍照,還東問西問一些細節如靈感怎麼來的、香檳凍怎麼做的、海膽打哪兒買的等等。
「妳乾脆來記錄我的食譜好了。」
宣一突然冒出這句。我受寵若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深覺無比榮幸,當場點頭如搗蒜。
「寶貝,上菜囉」,姊妹們聽令入坐大圓桌,邊談心邊品嘗宣一陸續端上的藍莓凱撒沙拉、烤茄千層派、普羅旺斯香料鮮魚、葡萄牙沙丁魚、屏東烤火雞等,道道色香味型器兼俱,吃得我們讚歎連連。尤其那道與蛤蜊、鮮蝦、黃櫛瓜、紅椒、迷迭香同蒸的普羅旺斯香料鮮魚,迎面撲來的香氣一吸入魂,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旅至普羅旺斯時,在英國作家彼得.梅爾(Peter Mayle,1939-2018)住過的小村Gordes漫逛的優哉早晨。
哦對了,這次聖誕趴,宣一設定的dresscode是紅與綠,我將衣櫥裡的紅大衣、綠襯衫、綠裙、紅項鍊、紅圍巾全部取出披掛上陣。觥籌交錯之際,宣一提議票選最佳穿著,結果我以第二名飲恨,我偷瞄了第一名楊艷萍一眼,怪怪,她連褲襪都是綠色。
最長見識的一次,是二○一三年十二月十八日的祕魯宴。
那次,宣一從祕魯歸來,在餐桌重現了祕魯海鮮飯、鮮蔬飯及以Ceviche手法醃漬的鮪魚、鯇魚、干貝。Ceviche是祕魯聞名的海鮮處理法,係用檸檬汁之類的果酸將生魚片的蛋白質醃漬得變性,使之好像熟了似地。這是我首次見識Ceviche。
挾了一片鯇魚Ceviche入口,鮮而清爽,很開胃。回家上網查資料,找到幾篇相關文章。文章說,十九世紀有很多日本人移民到祕魯,這些日裔祕魯人從日本生魚片發展出的生魚料理叫Tiradito,是將生魚切成薄片,不醃,上桌前淋上醬汁;與原生自祕魯的Ceviche不同,Ceviche是將生魚切塊,用微酸汁液醃上一段時間。文章還提了這些日裔祕魯人融和祕魯料裡特色發展出的日本菜叫Nikkei,而「nobu」主廚松久信幸與Nikkei有關等等,相當有趣。
如今想來有點感傷的,是二○一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做餅那次。
宣一做餅非常認真,老師說要買二十一公斤麵粉練功,她就與先生詹宏志兩人扛了二十一公斤麵粉回家,天未亮即起床發麵揉麵,有成績了,便喜孜孜地與朋友分享,比如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午,姊妹淘在「東雅小廚」聚餐,當天她凌晨便起床發麵,趕在聚餐時提著熱騰騰出爐的燒餅來分送。
記得那天在「東雅小廚」聚完餐,宣一要去女青年會開會,我恰好往同一方向,遂相偕而行,一路沿著濟南路往西走去。當天她穿著一件黑色小斗篷,我讚美她這樣穿很顯瘦,她聽了非常開心。
走著走著,天空飄起毛毛細雨,我倆很有默契地都不撐傘。路上,她侃侃談著她在女青年會負責規劃課程,但想轉到第一線協助受虐婦女,唯仍不夠專業,必須再上課受訓。我一聽,覺得她怎麼又攬了這麼多事呀,便道:「這樣妳不就更忙、更累了嗎?」她答:「是呀,忙累到沒有時間寫作呢。」就這樣,邊走邊聊,一直走到中山南路才分道揚鑣。這是我最後與她單獨相偕而行的一段路,如今這段路成了我的思念之路。(延伸閱讀:韓良憶專欄:餐桌上江蘇遇見台南 有爸爸也有外婆的味道)
一個多月後,也就是做餅那天,由於主食燒餅與蔥油餅製作較為費時,宣一先端上豐美的葷沙拉、素沙拉、土耳其茄泥、中東口袋餅,讓我們先填填肚子。我以中東口袋餅當湯匙舀了土耳其茄泥入口,覺得濃郁香綿,滋味棒極了,不禁誇讚一番,她聽了微笑:「我也覺得這次的茄泥做得特別好呢。」
離去前,宣一又做了兩張蔥油餅以及數十個燒餅讓姊妹打包,並將家裡的有機水果如聖女番茄、柳丁、棗子、蘋果等,全塞給姊妹帶走。我見她讓我們包山包海,便說:「宣一,妳自己也留一些吃。」她答:「好。」熟料,這段話竟成了我和她之間最後的對話。
宣一的旅之食,讓我飽了口福、開了眼界、長了見識,讓我對遠方充滿想像,也讓我寶惜當時與姊妹淘相聚談心、不時笑翻全桌、時空彷彿凝結的快樂時光。
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不僅在宣一的大圓桌,也在異國館子的餐桌。每當思念遠方,驛動的心蠢動,立馬鑽進異國館子,餐桌上那一盤盤滋豐味美有異國風味的佳餚,入口即景。
日本是我百去不厭的遠方。一旦想念日本,便前往「樂埔町」,讓自己浸淫在洋溢著濃濃京都式禪風的環境裡。有回朋友赴京都探親,傳來天龍寺、圓光寺等古剎景致,我回貼以當時在此拍攝的前庭後院、木造長廊、沙庭、枯山水、沙庭、石燈籠、細木窗格,她訝異:「妳也在京都?」
「樂埔町」講究食材與烹技,菜單有主題且定期更新,堪稱經典的環島套餐別出心裁結合工藝連袂演出,先登場的五道前菜裡,澎果浪人鯵將蘋果切薄條醃漬後編織如席,覆於浸過昆布高湯的牛港鯵之上,以敬草編國寶柯莊屘;十旦蟹金沙用鹹蛋黃及薑黃將蟹高湯、魚露染色打成泡沫狀醬汁,致意台灣色彩學者曾啟雄;麻薩末馬告的雞湯和漆器製作一樣經三十道工序,湯裡的馬頭魚黏覆虱目魚漿,魚漿上貼著模擬瓷瓦的蘆筍片,以讚剪黏名匠何金龍;秋姑花殼仔將東港櫻花蝦鋪貼秋姑魚炭烤展現飛簷翹,以尊薪傳獎寺廟彩繪藝師潘岳雄,盤上還有青豆泥勾勒的虎螭紋。此外,甜點金柑抹茶糕、柑仔冰奇葩也各有巧思向泥塑大師杜牧河、雕刻國寶施鎮洋致敬。
慢慢品味這套工藝餐,愈品愈佩服主廚蔡昀諺的用心,每道菜都有許多細節可以去感受去發現,得知現場有植物染與施鎮洋雕刻的實品展示,數次起身離座前去細細觀看,有那麼一瞬間,恍如回到了某個暮春三月在台南孔廟欣賞雕樑畫棟的午後。(延伸閱讀:每一口都驚艷!宜蘭花蓮3家必吃的異國蔬食好料)
義大利是我最嚮往的遠方,心頭起了思慕,便鑽進義大利館子,讓道地的義大利料理帶領想像力飛翔。
「Solo Pasta」的主廚王嘉平鍾情義大利傳統菜,每年不辭辛勞飛往當地,專門去厲害又道地的餐廳習藝,一道道他欣賞的菜餚如皮蒙特水煮牛舌尖佐雙色醬、米蘭白酒燉小牛膝、西西里燴章魚等,就這樣取經回來。有回嘗到的西西里炸柳橙片,上頭抖撒的是他親自從該島攜回的乾燥奧勒岡束,喀ㄗ咬下,宛如正在巴勒摩街頭嗑著香酥小食。
「PASTi」的菜色是主廚Hans與妻子Rita的遊歷精選,一道源自義大利阿瑪菲海岸(Amalfi Coast)的白帶魚卷煙燻乳酪,是他倆凌晨到基隆崁仔頂魚市精選自鼻頭角海域海釣來的極品白帶魚,仔細去骨去刺後,捲起義大利smoked Provolone乳酪,烤得皮酥肉嫩乳酪牽絲如漿淌,擠些萊姆汁、淋些特級初榨橄欖油細嚼,神魂似置世界最美海岸正被海味撩得心癢癢。
西班牙是我最懷念的遠方,若是開始懷念,便前往西班牙餐館「El Marques Tapas」點來一道道Tapas,任自己墜入時光隧道。(延伸閱讀:韓良憶:吃著喝著再聽著佛朗明哥吉他聲 一起tapas吧)
那是多年前參加記者團到西班牙各區採訪橄欖油,廠商安排的行程滿滿滿,一大早出發,然後一個行程緊接一個行程直到日落。白天累,但值得,因為晚上廠商招待我們到不同型態與規模的餐館享用各式西班牙經典佳餚——那一大鍋超級豪華鋪滿蝦蟹魚蛤、每粒米飯都被番紅花染得金黃誘人的海鮮飯,至今仍吮指回味;那用專業長刀從吧台上架著的伊比利火腿削下來的火腿片,薄得能透光,現削現吃,鹹香迷人,至今仍回味無窮。
不單嚮往遠方,亦尋在地滋味,匯聚寶島各地好時好物的美好食肆,有我沉迷追逐的風土餐桌。
「泔米食堂」的旬味定食採用小農食材、精挑調味品,選米烹米也不含糊。宜蘭縣五結鄉以越光米改良的雪福米、台東縣池上鄉陳協和碾米廠的高雄一三九號生態米,都煮得芬芳帶甘韻,一試之下,秒被圈粉。產自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被海風吹拂以致較小較乾但較香的海稻米,居然煮得飽滿Q彈香氣四溢,陣陣飯香引我憶起那年夏天的一趟上山下海豐富之旅——造訪生產海稻米的石梯坪海稻田,以及深入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尋找天空梯田。
如此如是,餐桌上的所有感官體驗都是我的旅行紀念品,那些在一頓飯的時間內所遇所交會的色香味型器景藝,我都看了聞了吃了感覺了,都已進入我的大腦海馬迴成了深刻記憶——一種當我需要時,隨時都能召喚出來陪伴我的記憶。
本文摘自《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遠流文化出版。
編按:王宣一為小說、散文、兒童與美食作家,生平出版著作有十數種,其中散文集著作有《家庭旅遊》、《國宴與家宴》,小說集包括《旅行》、《少年之城》,美食著作則有《行走中的美味》等。2015年2月,王宣一與夫婿詹宏志前往義大利旅遊,於用餐時突然心臟病發作而過世。
※ 高靜芬:熱愛手作;喜歡活在當下,認為現在就是最好的。曾任《時報周刊》記者、主編、副總編輯,以及該刊旗下之美食雜誌《媽媽咪呀》總編輯。曾在《魅麗》雜誌撰寫飲食與生活專欄,目前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味蕾漫步」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