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派遣多架軍機進行繞台遠航訓練,我國F16戰機(下)伴飛監控中國轟6機(上)。(國防部提供)
中國軍機近期頻繁侵擾我國西南空域防空識別區。最近的事例之一,是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於2020年9月17日訪台之際,共軍於18、19日分別遣18與19架軍機侵入台灣空域,連續兩日亦見部分軍機穿越海峽中線。國軍則以派遣空中兵力監控、廣播驅離與防空飛彈追監等方式應對。
共機擾台屬「灰色地帶衝突」的展現,因為此一挑釁之舉既非正常的國家政策,亦非旨在誘發兩岸的武裝衝突。此類行動或將成為常態,我國因此應聚焦於可掌握的行動方案。國軍前揭的應處可避免情勢的失控,有其必要。在此之外,因為灰色地帶衝突未達戰爭門檻,在本質上仍屬政治作戰。我方在這方面未必處於守勢,應藉此構思我國可有的利基。
「戰略溝通」(strategic communication)係指一個組織為實現其任務而採取之具目的性的溝通行為。由此視角來看,共機擾台與中國政府的相關言論,試圖達到至少三項目的。
第一,在軍事方面,共機侵擾的目的是對台進行常態化的「軍事抵近壓力」,以壓縮我方反應的縱深與時間,試圖達成台海內海化的效果。 註更多張延廷,〈共機抵近壓力因應之道〉,《自由時報》,2020年9月14日,A22版。這方面國內已多有討論,不再贅述。
第二,以軍事恫嚇影響台灣社會的情緒與認知。惟由於「灰色地帶衝突」曖昧模糊的特質,無論是媒體對共機擾台的呈現,或是中國國防部與國台辦發言人對「台獨」的警告,這些迄今皆難以、也未成功在台灣內部構成明確的威脅訊息。退而言之,即使這些舉措有效,其成效主要是凝聚台灣社會的「我們」或「我群」意識,並以中國或中共作為具敵意的「他者」。
第三,中國試圖在國際與兩岸關係上,將台灣(與美國)描述為「威脅製造者」或「麻煩製造者」。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於9月16日的記者會表示,「解放軍的戰訓活動是針對當前台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其對象則是「挾洋自重」的「台獨分裂活動」。 註更多李寒芳、陳舒、石龍洪,〈國台辦:解放軍戰訓活動是針對台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新華網》,2020年9月16日,https://tinyurl.com/yyqaxp9y。此類言說對台灣而言固然是陳腔濫調,但卻是中國合理化其行動的依據,並可透過其大外宣與諸如「一帶一路」的國際政經影響力,推諉製造區域緊張情勢的責任。縱令當前整體國際氛圍對我國相對有利,和中國進行敘事之爭仍是必要的。
敘事提供一套關於行為者、其角色、關係與責任的故事;當一套敘事被越多國家接受,它將成為國際關係的「事實」。中國關於南海的敘事源自「和平崛起」的主張,其將自身表述為善意的強權,而「填海造島」與武裝化島礁之舉,一方面是對其他國家的行為之被動反應,另一方面則是為各國提供服務與合作的基礎;在此邏輯下,美國的干預乃構成區域不安與緊張的來源。相對的,美國的敘事源自於「中國威脅論」,中國的「填海造島」被視為侵略與危險,美國的介入因此是和平、穩定與航行自由的保障。迄今,接受美國敘事的國家多於接受中國者,美國在區域的軍事存在及其「印太戰略」因此有其正當性。惟不選邊的區域國家仍眾,其走向將影響南海局勢的變遷。 註更多Cf. Mikael Weissmann, “Understanding Power (Shift) in East Asia: The Sino-U.S. Narrative Battle about Leadership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ian Perspective, Vol. 43, No. 2 (2019), pp. 223-248.
這意味敘事之爭的目的,不在於爭論相對立的兩個敘事何者為真,而是爭取更多的盟友或「聽眾」,使自身的敘事成為主流或普遍接受的「社會事實」。對台灣而言,我們應爭取的對象不僅是美國及其盟友如日本與澳洲,亦應包括其他利害關係較小(如歐盟)與未必長期關切兩岸局勢的潛在支持者(如印度)。當前我國的戰略溝通做法包括:一、資訊揭露,如國防部網站成立「即時軍事動態」專區以公開相關資訊;二、內部宣傳,如國防部於18日晚間公布之「守護和平、衛國前鋒」影片。這兩者揭示國軍掌控情勢的能力與防衛意志,是正確的方向。在這基礎上,我國可更積極地提出一套有利爭取外部支持的敘事。
一套有利我國塑造國際資訊環境的戰略敘事,或「說好台灣的故事」,應包含以下議題:
在鉅觀層次,強調台灣信守「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追求和平、穩定與爭端的和平解決等普世價值。這可讓我國的作為和多數國家的利益一致。
在戰略層次,強調台灣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之努力。兩岸對海峽中線的理解容或不一,但多年來雙方的確依此概念各自管轄與執法。 註更多陳言喬,〈打破默契 陸越中線恐成常態〉,《聯合報》,2020年9月22日,A8版。共機擾台昭示台海脆弱的平衡與現狀正由中國單方面侵蝕與破壞,而國軍乃至我國政府在應處時,雖仍展現善意與克制,但這有其底線。此舉旨在清楚說明我方在現在與未來的必要行動並界定責任歸屬,目的是向中國傳遞嚇阻的訊號,亦是爭取國際的理解與支持。
在行動層次,可透過類似「守護和平、衛國前鋒」的影片,以更生動與具說服力的聲音、文字與影像呈現前述要旨。
在個人或微觀層次,可透過短片呈現第一線人員與市井小民的心聲,彰顯維護台海和平無涉政治意識形態,而是台灣社會共同的意志與決心。
若採更攻勢性的敘事立場,亦可指出中國的軍事威嚇並無助其「中國夢」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實現。尤有甚者,中國在面臨諸多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仍對台進行軍事挑釁,或許正反映其內部政局之不穩,而選擇以對外衝突轉移內部壓力。
最後,新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與Twitter等)可讓訊息快速與大量傳遞予廣大受眾,是形塑國際資訊環境的重要媒介。中國在國際(新)媒體的使用仍不脫官方意識形態的僵化宣傳,我方應善用各式新媒體的特色,積極向國際發聲。
※作者為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非傳統安全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刊出,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