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舞伎町的三大華僑!日本第一紅燈區歌舞伎町竟然是台灣人創的

野島剛 2020年09月26日 07:00:00
日本東京歌舞伎町(2017 © Jen-Hao Kuo , DSC_0868 @ Flickr, CC BY-SA 2.0.)

日本東京歌舞伎町(2017 © Jen-Hao Kuo , DSC_0868 @ Flickr, CC BY-SA 2.0.)

台灣的林森北路,是專門服務日本人的煙花巷。日本企業員工都把林森北路稱之為「五木大學」,因為「林」、「森」總共五個「木」。他們有時會開玩笑說,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在林森北路的酒吧裡,跟著小姐從頭學起,回到日本後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就是從「五木大學畢業」的。

 

在日本,與林森北路類似的就是歌舞伎町了吧!但歌舞伎町比林森北路大得多,應該說是林森北路加上艋舺,這樣比較好理解。當然,台灣的各位都是日本通,也許我就不用細細說明歌舞伎町的一切了。

 

歌舞伎町不像林森北路,有「五木大學」這麼活潑的暱稱,人們多半稱之為「日本第一紅燈區」或是「不夜城」。但對我來說,歌舞伎町是「台灣人之城」。因為歌舞伎町的成立與發展,台灣人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這是我去霧峰時的事。雖然是為了看霧峰林家花園的小旅行,我也順道去了附近的「以文圖書館」。以文,就是以「林以文」為名。眾所周知,他是代表日本的台灣華僑,而這座圖書館是以霧峰望族林以文的捐獻而蓋成的。

 

林以文的父親遠渡日本,二戰後成為十分成功的生意人。這座圖書館裡,林以文的史料不是特別多,但卻是台灣唯一看得見林以文生涯足跡的地方。表面上,林以文是成功的在日華僑,但其實他也是「創造歌舞伎町的男人」。

 

不管在日本還是台灣,都很少人知道這個台灣人對日本的貢獻。正好,挖掘這段歷史的書,最近在日本出版了。稻葉佳子和青池憲司合著的《台灣人的歌舞伎町》這本書,就是採訪了還在世的台灣華僑們所撰寫而成。

 

我買了這本書之後,因為很忙就放了半年,最近才拿起來讀,結果看得津津有味,停不下來。

 

歌舞伎町裡,有名的商業大樓全部都是台灣企業家蓋的。從日本人流最集中的新宿站東口出去,五分鐘就到了歌舞伎町。因為要蓋劇場「 歌舞伎座」,才有了歌舞伎町的名字。

 

同樣地,歌舞伎座以鄰近的「花街大道」為暱稱,那附近也成了台灣人的聚落。從廉價旅店、茶店、柏青哥店等開始,事業不斷擴張。

 

這本書也提到,最有名的就是「歌舞伎町的三大華僑」,林以文就是其中之一。

 

戰後,新宿東口的劇場「紅磨坊」,就是靠著林以文復甦的。台灣人之所以買下歌舞伎町的土地,向其他台灣人發聲,創造台灣人的群聚,林以文的功勞最大。位在歌舞伎町中心的 Koma 劇場,附近好幾棟大樓都是藉由林以文的手蓋出來的。

 

在那之後,林以文長期擔任東京華僑總會會長及日本中華聯合總會會長,從政界到財經界都是他的交流範圍。他的友人、前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形容,林以文是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大塊頭,好像什麼都撼動不了他,「有海一般的包容力,及山一般的重量。」

 

另外兩位,就是林再旺和李合珠。林再旺在歌舞伎町裡蓋了「 風林會館」,裡面有無數風月場所,也曾發生黑道槍擊事件,是歌舞伎町的地標。

 

他和林以文,以及經營中華料理餐廳「東京大飯店」、時任立法委員的李合珠一起,統稱為「歌舞伎町的三大華僑」。

 

但是,日本社會幾乎沒什麼人知道他們這麼活躍,要找到這方面的紀錄很辛苦,公開資料也很少,這和台灣人在日本向來「低調」的行為模式有關。

 

二戰前,台灣出身就是「 二等國民」,戰後則是「 外國人」,立場很微妙。此外,戰後旅居日本的台灣人,政治立場又分為親國民黨、親共產黨、獨立派三個分支。彼此之間之所以能保有微妙的平衡,靠的就是盡力保持低調吧。

 

當然,會開設風俗店,也是因為不能和黑道、右翼勢力等日本的地下社會毫無往來。

 

衡量一切因素後,在歌舞伎町的台灣人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對於寫書出版自己的故事消極以對,也是合理的行為。

 

從一九九O年代開始,就有大量中國人流入歌舞伎町。以描寫中國黑道抗爭而出名的人氣作家馳星周,其作品《不夜城》就非常暢銷,讓許多人把歌舞伎町跟「中國人一條街」畫上等號,台灣人的存在漸漸被遺忘。

 

但是,現在歌舞伎町的台灣人至少兩千位,許多大樓都握在台灣華僑的手裡。因此,《台灣人的歌舞伎町》這本書出版後,可以為台灣人在日本的活躍歷史留下紀錄,意義重大。

 

其實,不只歌舞伎町,日本的戰後發展,台灣人也扮演重大角色。除了歌舞伎町,演藝圈也有翁倩玉、鄧麗君、歐陽菲菲,都是大眾娛樂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華料理的普及,台灣華僑的貢獻也不小。創立東京四川料理餐廳「四川飯店」的陳建民,雖然是中國大陸出身,但戰後曾在台北和高雄擔任過廚師,也有中華民國籍,為四川料理在日本的普及盡了許多心力。日本人喜歡的大阪 551 蓬萊肉包,就是嘉義出身的台灣人羅邦強在戰後推出,很快就成了大阪的熱賣商品。

 

「台灣人與戰後的日本」這個主題,就是日本「另一個戰後史」,描寫戰後日本高度成長的內幕。參與其中的人一一離世,希望包括我在內的日本作者和學者能持續向下挖掘,找出日本各個領域中台灣人活躍的歷史。

 

 

*本文摘自《 看見不一樣的日本 》,時報出版 出版。

 

 

 

【作者簡介】

 

野島剛

 

資深媒體人、作家,大東文化大學特聘教授。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 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

 

2016 年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2019年就任大東文化大學特聘教授。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 (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 的台灣新形象》(聯經)、《故宮90話》(典藏藝術家庭)、《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時報)、《原來,這才是日本》(時報)、《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台灣人》(游擊文化)、《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有方文化)等多部作品。目前為 《蘋果日報》、《天下雜誌》、《報導者》與《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2014 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2016年以《台灣十年大變局》原文著作『台湾とは何か』榮獲樫山純三賞;2018年榮獲臺灣第17屆卓越新聞獎,創下史上首次外國人獲獎的紀錄。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