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團隊指出,2020年看見的大規模珊瑚白化中,以蘭嶼南部最為嚴重,高達5成的珊瑚有白化跡象,圖為蘭嶼珊瑚礁。(中研院珊瑚研究團隊提供)
繼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8月對台灣南部發出最高級珊瑚白化警告,2020年夏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團隊更在台灣沿海的不同珊瑚族群發現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研究團隊警告,若海水持續高溫,可能有大量珊瑚無法恢復。對此,綠色和平號召潛水界、地方政府加入「Coral watch珊瑚白化復元監測計劃」,一起建立完善珊瑚生態監測系統,共同守護台灣美麗的海洋生態。
回溯過去25年間,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總計對台灣南部發出5次最嚴重的2 級珊瑚白化警告,就有4次集中在近10年間(2014、2016、2017、2020年),反應珊瑚白化危機在近年明顯加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團隊自2012年起就開始觀測台灣沿岸珊瑚礁生態,在今年看見最嚴重的大規模珊瑚白化,包括東北角、澎湖、墾丁、綠島和蘭嶼,其中蘭嶼南部沿海,高達5成的珊瑚有白化跡象,將影響珊瑚繁殖甚至生存。
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員Aziz J Mulla直言,「過去我們無法想像平均水溫較低的東北角,也會出現大規模的珊瑚白化,顯示今年珊瑚白化的嚴重程度。」他指出,中研院團隊與菲律賓研究單位合作,亦發現珊瑚白化的影響範圍逐漸「向北擴展」,團隊預測,珊瑚白化日後更有可能影響較高緯度的韓國及日本珊瑚生態。
珊瑚是眾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棲地,也是食物來源;因此,珊瑚白化影響的不止是珊瑚本身,更會透過食物鏈影響其他珊瑚礁生物。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員林哲宏對台灣沿海珊瑚礁生態憂心地表示,「如果持續高溫不退,將造成白化珊瑚大量死亡,使珊瑚礁生態系統崩壞,珊瑚礁生物大量消失,失去原本的多樣性。」
珊瑚白化不僅衝擊海洋生態,更牽動潛水觀光產業,新冠肺炎疫情讓台灣國旅人數爆發,也讓民眾直擊25年來最嚴峻的珊瑚白化現場。
自由潛水業者葉子長期向遊客倡議保護海洋,她驚覺多數民眾對珊瑚白化缺乏認知,「民眾不知道白化是珊瑚死亡前的警訊,甚至還覺得很美。」她指出,台灣對於海洋生物的認知與教育顯然不足,地方政府一方面招攬遊客,也更需要讓民眾了解珊瑚生態的脆弱性。
為了追蹤氣候變遷對台灣珊瑚生態的影響,綠色和平將以公民參予方式,進行為期3個月的「Coral watch珊瑚白化復元監測計劃」,對台灣珊瑚族群定點監測,追蹤綠島、蘭嶼、墾丁、小琉球近海珊瑚白化的復元狀況,並邀請各地方政府以及潛水愛好者加入珊瑚監測計劃,共同守護台灣美麗的海洋生態。
根據《自然》(Nature)期刊2019年研究即指出,過去20年間全球的珊瑚白化更頻繁且程度嚴重,政府必須立即亡羊補牢。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舉例,同樣面臨大規模白化威脅的澳洲大堡礁,從中央到昆士蘭州政府,為了保護這塊世界文化遺產,宣布投入高達560億新台幣經費,用於大堡礁保育,從科學研究、港口管理、污水處理,到建立民間監測合作平台。
張皪心強調,「氣候緊急絕非只是口號,更是每個地方政府回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承諾,採取行動守護自然生態以及居民生活品質。」她更呼籲台灣沿海的地方政府,特別是屏東及台東縣政府應盡速宣示氣候緊急,並且承諾向中央政府爭取更多珊瑚保育與氣候治理的資源。(美麗灣案爭13年仲裁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