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透過一個長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形塑一個不能容易撼動的社會主流意識。(湯森路透)
每一場政權的更迭都是對「現狀」的爭奪,「現狀」不是政客自己說了算,而必須由這個國家的多數選民來定義。許多人以為,選民做出投票的決定,是為了要「改變」,但這往往是個誤解。台灣是個危機社會,證諸過往台灣人的投票行為,更多台灣人的投票取向是擔心自己既有的生活被改變。也因此,說服選民自己代表的是「現狀的一方」,常常才是選舉勝負的關鍵。
很長一段時間裡,台灣的現狀是由國民黨所佔據並決定,陳水扁能在2000年完成首次政黨輪替並連任,關鍵在於民進黨透過《台灣前途決議文》,說服選民「民進黨不會改變現狀」。2008年馬英九能夠當選的原因之一在於選民對陳水扁想變更現狀的反動。2012年馬英九能擊敗蔡英文,在於蔡當時始終無法說服美國,民進黨不會是一個「麻煩製造者」。於是,蔡英文在四年後用「維持現狀」當選總統。今年更因香港動亂與國民黨被鎖在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而成為「現狀」的一方,獲得摧枯拉朽的大勝。
但「現狀」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通常是透過一個長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形塑一個不能容易撼動的社會主流意識,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關係以及兩岸關係左右。例如早期的國民黨,在國際冷戰結構的制約下,成功地用「反共」為基本國策,並以此建立統治正當性。這套模式一直到李登輝成功地以「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選上首任民選總統都還相當管用;在當時的台灣人民心中,國民黨就代表穩定台灣社會的力量。
但國民黨這樣的形象卻在過去10年逐漸凋零,此與其冒進的兩岸和解路線有極大關係。「和解」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國民黨把和解當成終極目的,甚而不惜為了取得「和解」的紅利而「聯共制民」,這讓國民黨當初作為中華民國守護者的形象幾乎不復存在。反倒是蔡英文接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幾乎全盤繼承了早年國民黨與李登輝的「親美反共」路線,也順勢將國民黨往統派方向推擠。
蔡英文在2016年大選拿下56%的選票,得票數689萬,接著2020年大選拿下57%的選票,得票數817萬票。這不是馬英九說的:「民進黨可以繼續耽溺於意識形態及自我感覺良好。」而是代表「現狀」已經改變了。多數的選民相信:民進黨從二、三十年前衝擊現狀的變數,轉身為現狀的維繫者;相反地,國民黨從當初現狀的捍衛者,卻搖身一變為向統一傾斜的不穩定因素。
在這場國慶致詞裡,蔡英文談到外交,她回顧台灣抗疫成功,有三千三百篇國際媒體報導,讓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說到國防,她細數過去幾年與國軍部隊相處的點滴,強調軍人的榮譽心與責任感,要國軍「不畏戰也不求戰」;講到兩岸,她不談日益精進的台美關係,卻用習近平所言「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來框住對方,把穩定兩岸的責任攤給兩岸雙方共同承擔。當蔡英文坐在總統府裡,盡情地使用中華民國的符碼,升起青天白日滿天紅的國旗,說了35次的台灣,最後再以「中華民國生日快樂」作結,充分展現自信底藴,也證明她早已是一個現狀的詮釋者。
中華民國的確是現階段台灣最大公約數,但蔡英文繼承的不只是「中華民國」這個符碼,而是這個符碼背後,台灣人對「保護現狀」的共同期待。於此,馬英九用「國慶主視覺設計,只剩下台灣與2020,中華民國的國號與紀元都不見了。」這種誅心式的攻擊,多已證明無效。而韓國瑜宣稱「過去幾十年(中華民國)從沒有像此時此刻風雨飄搖與危險」更是令人莞爾,因為真正「風雨飄搖」的,更像是說這話的政客自己。
在失掉對「現狀」詮釋權之後,國民黨對蔡英文「偷走」了他們的中華民國更氣急敗壞;但越是生氣,就代表他們離主流民意已越來越遠。可嘆的是,這政黨自陷於這樣的惡性循環,迄今仍無可自拔。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