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台灣變成民主國家」而身陷危機 李登輝如何引爆台海衝突

美國視角回溯中台交涉。(湯森路透)

美國視角回溯中台交涉。(湯森路透)

編按:2020年美中角力升溫、台灣也備受夾擊,前總統李登輝同年離世。不妨透過曼德爾邦的美國視角,回溯1979年台美斷交後的中台交涉,並將其連結現世發展,所謂「往後看得越遠,越能洞見未來」。

 

卡特政府1979年和北京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切斷和台灣正式關係時,國會以無從否決的懸殊票數通過《台灣關係法》。《台灣關係法》承諾,美國與台灣維持準官方外交關係,嚴肅看待對台灣的攻擊(雖然未必會動武防阻對台灣的攻擊),以及提供台灣防衛武器。

 

台灣做為實質獨立國家、而非法理獨立國家,延續到後冷戰時期,這是因為1945年至1950年中國內戰,加上冷戰的進行所造成。若是國民黨打贏內戰,落敗的共產黨會撤退到蘇聯,而非台灣。若是韓戰未爆發,中國沒有介入韓戰,台灣就不會受到美國保護,而大陸政府或許會設法征服它(北京在1950年就嘗試過)。

 

毛澤東說台灣問題可擺上百年

 

毛澤東在1949年宣布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高喊:「中國站起來了!」他的意思就是中國已經強大了,能勇敢面對過去一個世紀侵略、壓榨和割據中國領土的外來列強。

 

中國共產黨宣布全力矢志恢復中國歷史版圖,以中國悠久歷史上的最大版圖為目標。這個願景得到廣大中國人民的支持,他們也不問毛澤東加諸於人民身上的是什麼樣的統治機制。共產黨政府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先後遭到日本和美國竊據。

 

共產黨統治者在冷戰期間及之後,願意暫緩擁有台灣(毛澤東說,這個問題可以擺上一百年,鄧小平則說五十年不妨):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完成此一目標,加上中國對付蘇聯的防務需要,迫使它必須與台灣的靠山美國結盟。

 

可是,北京嘴上絕不放鬆,堅持主張兩岸統一。北京強調他們將把台灣試圖正式、永久脫離中國的企圖視為挑釁,屆時它即有正當理由發動戰爭。

 

台灣變成民主國家

 

美國在台灣地位上的利益沒有共產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正當性來得那麼致命。但是美國的利害關係也不容輕忽。歷史創造出這些利害關係。冷戰結束時,美國已和台灣發展出親密關係:它在過去40年提供台灣軍事援助。鑑於這段歷史,台灣若被中國軍隊武力征服不僅會冒犯美國人,也會傷害美國做為可靠友人的信譽。

 

為了嚇阻共產黨攻擊美國盟邦,這個信譽在冷戰期間相當重要。它也不會因為冷戰結束,突然就失去重要性。甚且,台灣採納自由市場經濟,與包含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有密切貿易往來,已成為重要的經濟骨牌。

 

再者,冷戰結束後,台灣也變了,使它的地位更有爭議,也更危險。它變成民主國家

 

1980年代中期開始,執政的國民黨解除戒嚴,允許組織反對黨,也舉行自由選舉。土生土長的李登輝在1988年繼蔣介石之子蔣經國之後出任總統,推動許多改革,同時也開始培養獨特的台灣意識,不再把台灣看成是國民黨想要統治的大中國底下的一個省。

 

美國走向支持台灣獨立

 

1992年,台灣政府放棄控制全中國的主張,提升台灣宣布獨立的可能性。這一切讓中國的共產黨政府起了戒心,它認為全面民主和台灣獨立威脅到它的利益。台灣當局放棄對全中國的主權主張,實質上等於接受中國內戰戰敗的事實,可是這恐怕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交戰的一方承認戰敗、投降,卻被敵對方視為敵意動作。

 

雖然北京起了戒心,台灣向民主轉型卻改善了它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它不再是已經結束的冷戰之威權政體盟友,搖身一變成全球民主社群的一員。雖然就美國的戰略利益而言,台灣的價值降低,但以美國政治價值而論,它反而變得彌足珍貴。中國當局對此相當憤怒,而美國政府更加禮遇李登輝總統也讓北京不滿。

 

國內政治考量再次對美國的中國政策產生重大影響。面對國會如此一面倒的支持,柯林頓政府發了簽證。李登輝在康乃爾發表一篇擲地有聲的演講,為台灣發聲。中國政府怒不可遏,懷疑這是美國走向支持台灣獨立的一步。

 

解放軍在台海集結15萬大軍

 

李登輝強勢外交的目的之一,是為他自己在1996年3月23日的總統大選營造聲勢。1996年大選是台灣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事實上也是大中華地區有史以來第一次人民投票選舉國家領導人。李登輝以55%的得票率當選。共產黨當局也把這解讀為挑釁,反應之激烈遠超過只以言詞痛批他訪美之行。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月份在台海對岸集結15萬大軍。1996年3月8日,共軍向台灣附近海域發射飛彈,比起前一年類似演習距離更接近本島。美國派出兩支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灣附近海域,不過沒進入兩岸之間的台灣海峽。

 

中、美雙方在1996年都沒有預期要開戰。但是每一方都發出訊號:對方如果太過份,即如果台灣宣布獨立或是中國直接攻擊台灣,它就準備開戰保衛本身利益。台灣附近海域的發展可以做為提醒或警告,冷戰結束並沒有完全消除戰爭的可能性,而且一旦開戰,這一次交戰雙方都有核武。

 

和冷戰期間的美蘇危機一樣,1996年3月西太平洋這一幕對直接牽涉到的兩國也有醍醐灌頂的警示作用。中國未來不再有任何針對台灣的軍事行動,且雖然不樂見、但是容忍尚未正式獨立、卻運作有如獨立的台灣,出現全民直選產生的總統。

 

至於美國,原先已經放棄把貿易和人權掛鉤處理的政策,私底下也向中國政府保證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成立兩個中國,也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柯林頓政府已經決定持續培養、而非阻止,要以經濟交往做為它不僅是與中國、也是與其他國家整體關係的基礎。

 

 

作者簡介
 

麥可.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
曼德爾邦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教授,也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專攻美國外交政策。他擔任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顧問,該所贊助中東政策研究和相關議題的公共討論。曼德爾邦畢業於耶魯大學,獲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碩士,並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過柯林頓總統的顧問,並被《外交政策》譽為「百大思想家」。

譯者簡介

林添貴

政大外交系、台大政治系及研究所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本,包括《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恐懼:川普入主白宮》、《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美國該走的路:歐巴馬如何抗拒華盛頓的政治惡鬥,重新定義美國與世界的關係》、《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亞洲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等書。

 

※本文節錄自《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第一章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