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韓「親信干政」對台灣的警惕

楊虔豪 2017年01月02日 00:05:00
南韓「閨密干政」醜聞主角崔順實(圖中),不僅讓朴槿惠聲望跌至谷底,也暴露出南韓「帝王總統制」的弊病。(湯森路透)

南韓「閨密干政」醜聞主角崔順實(圖中),不僅讓朴槿惠聲望跌至谷底,也暴露出南韓「帝王總統制」的弊病。(湯森路透)

南韓總統朴槿惠,在今下半年,遭揭發長期放任「密友」崔順實介入國務運作,除享有出入青瓦台及走後門讓女兒進入名校就讀等特權,還獲各大財閥資金,建立洗錢網絡與鞏固個人事業版圖;而謠傳已久的朴政府封殺異議人士的《藝文界黑名單》,近日也被證實確有其事,社會喧囂沸騰

 

「親信干政」儼然成為南韓2016年最大新聞,民眾手持燭火發動倒朴示威,最後成功迫使國會將朴總統彈劾。許多華文媒體將崔順實女兒被揭發特權進入梨大只為「親信干政」案的開端,這是極大錯誤。

 

事實上,崔順實在女兒特權入學被公開前半個月,就已被媒體與在野陣營議員揭發,操控行跡可疑的基金會涉嫌洗錢,卻未獲主流媒體太多重視。青瓦台也再三否認總統與崔順實的關係,指責這都是流言蜚語。

 

一切要等到一個月後,JTBC電視台取得崔順實使用過的平板電腦,發現其協助總統修改各項演說文稿,同時也有過問人事案的紀錄。眼看紙包不住火的朴總統,才緊急出面道歉,但國人已無法再信任謊言連篇又毫無應對能力的政府,開始上街示威;國會已無法忽視民意憤怒,最後以高票數通過彈劾

 

南韓的「帝王總統制」

 

相較於台灣,存在彈劾與罷免兩種方式,南韓只能夠透過彈劾,才能將總統拉下。但彈劾要通過國會和憲法法庭表決兩個關卡,加上案情還在偵辦中,過程將耗上長時間。除非總統自行下台,不然若總統在執政後期「出事」,如此的體制下,只能「歹戲拖棚」。

 

當下關鍵在,朴總統將國家機密洩露給「局外人」,證據明確;但青瓦台與政府團隊涉案人士,不是聲稱不認識崔順實,就是無法詳實供出崔、朴兩人的關係。如此一來,洗錢與特權等問題,朴總統有無介入主導;除非她自己出面接受調查應訊,否則問題難以釐清,朴總統卻利用刑事免責權,予以迴避。

 

在朴總統被初階段彈劾,並中止職權後,南韓朝野也在國會醞釀要組成特別委員會,著手啟動修憲作業,要把現行這種總統爆發醜聞與牽涉貪腐問題,卻什麼責任都不用負的「帝王總統制」給改掉。

 

目前朝野的共識,是計畫將過度集中的權力移轉至國會,由國會選出總理,對國家大事擔負重責,再把總統任期改為4年連任制,賦予緊急處置權,並也能防止國會權力過大。

 

對政商勾結已無感

 

但南韓輿論並未注意到,修憲只是「治標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得革除長久以來的政商勾結關係,與解決存在於社會各角落,已被眾人視為平常而毫無感覺的不平等關係。

 

政府若未能設法牽制財閥,還停留在分贓式的互利共生思維:政府給予財閥諸如減低或免除稅賦,與投資設點等特惠措施,財閥也以資金挹注與擁戴權力等方式連成一氣,又無有效機制能監督制衡,最終就是雙方權力無限擴張,貪腐叢生,同時侵害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體制。

 

而至今,南韓社會還停留在極為落後的長幼尊卑與階級的束縛,上對下的權威關係,存在於家庭、校園與職場等各項人際關係中。當人與人間無法對等互動與尊重異見,還處在迷信於英雄式的領袖指導與下層的集體服從、還要「封殺異己」才能「鞏固體制安全」的想法下,民主儼然只剩空談。

 

這兩項弊病,從親信干政案就明顯暴露出來:朴總統私下與財閥老闆見面,而青瓦台施壓財閥捐款給崔順實與旗下基金會,財閥也想藉跟政府攀關係,取得設立免稅店執照或承接政府發包業務等利益;講究服從的體制內,沒人跳出揭發不公行為。

 

青年世代未進入「倒朴」核心

 

連續幾週,數萬民眾週六聚集在首爾光化門廣場參加「倒朴」燭光示威,但與台灣和香港這兩年爆發的反政府示威最不同的是,「倒朴」集會的主辦單位,是由工會與市民團體共組的策略聯盟,遭受剝削的青年世代,湧上街頭發出對朴總統的怒吼,但他們卻未身處領導運動的核心。

 

朝野各黨、工會組織與市民團體的幹部階層,絕大部分年齡都在50歲以上,這些人不乏80年代走上街頭的「前」年輕人,但並未發生世代交替;年輕人對時局有諸多不滿,卻被排擠在決策圈外,這國家仍被侷限在老年政治的框架中。

 

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朴槿惠的出線,一個倚靠獨裁者父親留下的政治資源,及中老年世代對其發展經濟現代化偏頗幻想而踏入政界的女兒,獲得選民支持,最終成功踏入青瓦台。

 

但朴正熙時期打壓政敵、箝制自由,未被切實檢討清算,主流民意也沒對朴槿惠加以檢驗、問責與要求表態。結果女兒上任後,作風獨斷、貪腐特權橫行、新聞自由受打壓,連「黑名單」都出現,宛如倒退回父親的獨裁威權時期。

 

民主不只是「投票」而已

 

歷經朴正熙與全斗煥先後發動政變與高壓統治後,忍無可忍的南韓民眾對當權的不滿,在1987年爆發開來,藍領、白領與學生都走上街頭,迫使獨裁者釋權,才實現了南韓的民主化。

 

但當時,輿論目光過分聚焦於開放總統民選,一般民眾只想著民主就是「投票」,而未深思選民、政治人物與全體社會意識,也得一起提升,並透過反省歷史、監督權力、打破政商勾結、深化民主人權教育、展開思辨,才能讓國家脫胎換骨。

 

結果,財閥與政權分贓依舊,社會與經濟不平等現象未見改善,權力反過頭來打擊民主。崔順實的貪腐特權事件爆發開來,青瓦台與政府團隊事涉其中,民怨沸騰,卻沒人能對問題負責,就是最悲慘的結果。

 

台灣閱聽眾在觀看宛如韓劇鬥爭與狗血情節的「親信干政」案,嘖嘖稱讚精彩連連的同時,必須有所警惕:民主價值的發展,從來就不存在盡頭;人們的民主素養未獲提升,天真以為投票就代表民主的一切,那麼選舉也能讓獨裁復辟。

 

※作者為駐韓獨立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