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總理大臣菅義偉與印太地區的合作是日本長期以來的外交政策,而非只存在於印太戰略中聯美抗中的狀況。(湯森路透)
現任日本總理大臣菅義偉上任後,將第一個出訪地點定為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在兩國皆重申了日本對於「自由和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目標,並強調東南亞各國的重要性。許多評論認為此舉是在與中國抗衡,拉攏東南亞國家進入日、美共同的「印太戰略體系」,但真的能如此斷定嗎?相較於斷論此舉的目的是制衡中國,這其中是否能看見日本在印太地區外交的野心?重新向他國宣示和定義日本在此地區的定位,並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此行當中日本與越南達成了防禦設備轉移協議等十二項合作條約,在印尼方面,日本承諾提供低利息的貸款幫助過度新冠疫情的難關。此舉並不是片面地拉攏東南亞國家加入印太戰略體系,而是日本長久以來就與東南亞各國有緊密的合作關係,近十年來日本主導了「東協連接性計畫」等計畫,強化了彼此人員和貿易等連接,且去年日本在東協六大經濟體中,也是投資資金最多的國家。
近來日本官方鼓勵工廠至東南亞投資,除了產業鏈的改變更有中日經濟脫鉤的涵義。日本給予部分與中國經濟掛勾較深的國家另一個出口,而非強制這些國家選擇對抗中的兩大陣營,中美爭霸是現今的國際現況,但許多人卻遺忘了日本是世界經濟GDP第三大國的事實;此外,中日也是彼此貿易進出口的大宗,日本在經濟層面是無法一面倒的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去制衡中國崛起。
日本基於本國外交政策出發,試圖提升自身於印太地區的地位,為此地區的權力爭霸提供另一條道路。但之所以認為日本是與美國同盟的因素,除了戰後的軍事協定外,2017年美國與日本共同發表的〈印太戰略〉宣言也奠定了與中國抗衡的陣營;但在此框架下,卻容易忽略了日本原先提出的外交策略,像是在東南亞地區,在2013年提出的「日本外交新五原則」中就包括積極推進日本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合作,鼓勵日本投資,以及促進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且近年來日本都有積極的在實現雙方緊密的合作,由此可見,與印太地區的合作是日本長期以來的外交政策,而非只存在於印太戰略中聯美抗中的狀況。
日本二戰後施行經濟外交,曾是東亞雁型理論的領頭者,近年來能看到除了經濟的發展,也試圖成為一個擁有軍事力量的「正常國家」。且作為CPTPP的領導國,日本展現出了在美國的缺席下也能促進各國合作的風範。日本作為一個非西方的民主國家,若能對印太地區中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出一套範本,更能實現日本「俯瞰全球的外交與積極的和平主義」,但在促進經濟合作外,日本方面也需要與東亞各國修補戰時的歷史創傷,避免相似行為重演,並加強互信的合作關係,締造日本在印太地區中獨有的價值。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自主學習小組成員/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二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