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清漣:全球產業鏈重置 中國越南引資位勢之變(之一)

何清漣 2020年11月03日 00:01:00
中國與越南這兩座廟的興衰,往小裡說,是中國經濟繁華盡褪,投資環境劣化,代工時代已成歷史的縮影。(湯森路透)

中國與越南這兩座廟的興衰,往小裡說,是中國經濟繁華盡褪,投資環境劣化,代工時代已成歷史的縮影。(湯森路透)

中國經濟衰勢早現,全球製造業第五次轉移之勢更是難以挽回,這從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可以看出:據網上盛傳,在廣西中越邊境友誼關,10月20日聚集了近千名中國技術人員,他們打算前往越南打工,在中越邊境,中方正在興建兩米多高的圍牆,防止國人外逃——這倒不是中國不想輸出勞動力,只因不想與越南產生糾紛,因為中越關係實在太脆弱了。中國與越南這兩座廟的興衰,往小裡說,是中國經濟繁華盡褪,投資環境劣化,代工時代已成歷史的縮影;往大裡說,是全球第五次製造業大轉移的一個小鏡頭。
 

第五次製造業大轉移,中國不再是世界工廠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時候,經濟繁榮,曾引來10萬越南新娘嫁入中國;從2016年初至2019年11月,越南當局共發現1200多起偷渡案件,涉及4400名偷渡者,而偷渡主要集中在越南與柬埔寨、老撾、中國之間邊境,尤其是中國占75%,也就是說,直到去年,還是越南人偷渡至中國打工。
 

但世界變化太快,如今中國經濟繁榮已盡,投資環境劣化,代工時代已成歷史,尤其是今年的武漢開始的新冠疫情,在摧毀世界經濟的同時,也讓中國失去了90%左右的外貿訂單,工廠紛紛關門,本來就嚴重的失業更是雪上加霜。7月19日,21名中國公民在非法入境越南後被逮捕,罪名是在越南廣南省會安鎮從事非法打工活動,目前面臨被遣返。該消息引發大陸網友熱議,網友說,現今中國人竟需要偷渡越南打工,「給厲害國丟人了」。
 

其實,中國世界工廠的產業外移,早在5-7年前就開始了。這是第四次製造業轉移之後的新一輪轉移,算來應該是第五次製造業轉移。在各國資本猶疑觀望之時,中美貿易戰讓它們作了選擇,加速了全球產業鏈重置這一進程。
 

縱觀數次製造業轉移的趨勢,就會發現每一次大轉移都必將伴隨著一批相關國家的興衰。20世紀以來,全球一共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製造業遷移,越往後,週期越短。推動每一輪製造業大遷移的重要動力雖然有差別,但主要是比較成本因素,製造業轉移的基本趨勢是由成本高的國家與地區流向成本窪地。目前剛開始的第五輪全球製造業大轉移,主要原因是製造業面臨產業升級和遷移而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中美交惡是導致這次轉移加速的重要因素。
 

全球範圍內四次大規模製造業遷移

 

第一次在20世紀初,英國將部分過剩產能轉移至美國,為美國構建了強大的工業基礎,二戰當中讓美國能夠支援同盟國打敗德國與日本等軸心國,在戰後通過馬歇爾計畫援助世界各國進行戰後重建,均賴這一工業基礎。
 

第二次在20世紀50年代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這些戰敗國轉移,這是馬歇爾計畫的重要構成部分,日本、德國重新成為經濟強國,發端於此。

 


越南開始改革開放,而且將引進外資作為本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湯森路透)

 

第三次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成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
 

第四次在20世紀80年代年代初,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於是,中國逐漸成為第四次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2001年中國加入WTO,很快就成為世界廉價商品的供應基地,只是產業內容逐步由玩具、制衣、箱包逐漸向電子產品轉移。這一過程長達30多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得益於第四次產業轉移。
 

中國優勢漸失,世界重置產業鏈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曾經迎來長達20餘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從2003年到2007年,中國的出口連續每年以高於25%的速度增長,一些年份的增長率甚至高達35%。1990年中國的製造業只占全球的3%,2019年則占全球市場的一半;1990年中國的出口只占全球的2%,2017年躍升到14%,全球出口份額增長了6倍。
 

這種全球獨一無二的快速崛起,使中國朝野都失去了對全球貿易格局的理性思維。經濟全球化能夠讓中國永遠成為全球的唯一贏家嗎?正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多年來北京當局一直有一種戰略誤判,因為它不瞭解全球貿易格局的基本原理和演變趨勢。
 

第一,中國錯估形勢:認為自己還有成本優勢。
 

大概從2005年開始,中國的土地價格與人力資本上升,外商對此已經嘖有煩言。但中國當時對這一點沒有足夠的警覺,由於從來就沒有「雙贏」概念,還制訂一些事後看來錯誤的限制外資並購的政策。之所以說是錯誤,是因為中國希望引進高素質外企,所圖的是這類外企的資源、技術和品牌——這是中國企業缺少的幾大要素;而跨國企業在中國所圖的則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銷售管道。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與跨國企業缺少利益契合點。
 

2006年8月,中國商務部、國資委等6部委聯合發佈《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限制外資收購「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企業,在核電設備製造、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造船、齒輪、石化通用設備製造和鋼鐵領域等7大重點製造行業中,限制外資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此規定一出,幾起籌畫多年的外資並購,如美國凱雷收購徐工,德國舍弗勒收購洛陽軸承集團,都因被指有害「國家經濟安全」而告擱淺。這一限制外資並購的規定嚴重妨礙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與這條政策同時制定的還有2008年開始實施的「兩稅合一」政策,提高稅率意味加大外資成本之舉,東莞等地大量港臺資本從那時就開始撤資前往東南亞,越南也就是在那時迎來了第一批外資企業進入的高峰期。
 

與此同時,外商對在華投資必須付出的企業監管成本(指政策、法律不透明等引起的費用與損失)和外部成本(比如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商業信用等),均發出抱怨之聲。基於以上原因,中國不再被跨國公司視為「投資福地」,但因為在世界上,暫時沒有找到比中國更好的成本窪地,中國還保持了一段發展中國家最大吸引外資國的優勢。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2017年外資在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額僅為2146億,與2011年的5087億相比較,短短6年時間下降了57.8%。許多外資在觀望中猶豫,原因是找不到與中國同樣的「投資寶地」。

 


獨一無二的快速崛起,使中國朝野都失去了對全球貿易格局的理性思維。(湯森路透)

 

第二,用「以市場換技術」為名,對外企的智慧財產權巧取豪奪。
 

中國對美國智慧財產權的巧取豪奪,日呈公開之勢。以下是政府指導下的大致經過:1984年3月22日中國國務院在批轉國家經委《關於做好技貿結合和舊設備選購工作的報告》的批語中說,「把對外商品貿易與引進技術結合起來,實行技貿結合,用我們的一部分市場換取國外的先進技術,這是加速我國技術進步的一項重大方針」;199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準提出若干意見,其中有兩處明確提到,要實行「以市場換技術」;2000年中國準備加入世貿組織,而世貿組織明確禁止強制外資轉讓技術,中國修改了相關法規,字面上不再提這個口號,但於2008年設立了「千人計畫」;加入世貿後的18年,「以市場換技術」從明的變成了暗的,由地方政府出面,繼續要求外企交出技術和圖紙。而最近以《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代表的向高端製造業進軍的計畫,提出了短短幾年內實現「世界工廠」技術升級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獲取」外國技術的種種活動日益活躍,因此也把侵犯和保衛智慧財產權變成了中美之間的爭執關鍵點。
 

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對美國造成極大損害,公司在中國只能乖乖服從,回到國內就抱怨多多,到了2018年,智慧財產權成了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的主要原因之一。
 

恰好就在這段時間,越南開始改革開放,而且將引進外資作為本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原出處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