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全球,台灣卻維持經濟正成長,並獲美國經濟研究報告「認證」。左起為蔡英文總統與衛福部長陳時中。(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COVID-19疫情爆發近一年,各國經濟損失逐漸擴大之際,台灣仍維持經濟正成長。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10月發表COVID-19對總體經濟的影響研究報告,截至目前疫情控制較佳,且經濟衝擊較小的國家中,台灣在疫情初期的提前因應,以及利用大數據對接觸者追蹤等有效措施,有效控制疫情流行,同時將死亡率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創立於1920年,是美國最大的經濟學研究組織。作為非營利型組織,NBER專注於實證的經濟學研究,對當代政府的經濟政策影響極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有16名曾在NBER擔任研究員。
NBER於10月發表報告《MACROECONOMIC OUTCOMES AND COVID-19: A PROGRESS REPORT》,係根據國內生產總值(GDP)、失業率,以及和Google所做的《COVID-19人潮流動報告》( COVID-19 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s),結合COVID-19死亡率數據,研究疫情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研究顯示,因疫情死亡的人數較少的國家,總體經濟的損失也較小;反之,如紐約、英國等地死亡人數偏高,總體經濟損失也更為巨大;而經濟損失及死亡率兩者中,一方面控制得宜,但另一方面表現不佳的情況,則相對很少。研究認為,這種現象符合大規模流行病的模式,不同經濟體的情況一致指向,控制疫情對減輕GDP損失至為重要,其中有效採取「非藥物干預(non-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政策,能夠同時有效控制疫情,並支持良好的經濟發展。
在採取「非藥物干預」政策有效控制疫情的國家,台灣就是表現最佳的國家之一。研究報告指出,包括台灣、韓國和德國,因為超前部署、積極檢疫方針,及利用大數據對接觸者進行追踪等措施,成果獲得國際肯定。
報告以圖表將國家分類(圖表5),顯示中國、台灣和韓國很早就將重點放在使「非藥物干預」措施。其中台灣另一項傑出的政府作為,在於有效利用大數據推動防疫。報告指出,今年稍早史丹佛大學學者王智弘針對台灣的科技防疫發表研究論文,提出台灣積極利用大數據和科技方式,使「非藥物干預」措施應用更為成功;而這項模型後來也被中國和韓國複製仿效,用以防疫。
此外,台灣很早就推動廣泛使用口罩、保護老人、改善室內通風、限制室內接觸,以及測試和隔離措施;後來中國及韓國也仿效這種作法,都有了顯著的成效。
報告指出,「好的政策支持更好的結果(Good policy can support better outcomes.)」,這篇報告的研究發現,正是良好政策重要性的證據,不管這些是否為決定性證據。
研究列出死亡率低且GDP損失相對可控的國家並將之進行比較,包括台灣、韓國、印尼、挪威、日本、中國、波蘭和德國;其中台灣表現顯然讓研究者相當讚嘆,甚至用括號標註「(GDP增長正!)」
報告利用Google的《COVID-19人潮流動報告》,描繪出經濟活動與死亡人數的相關性(圖15,10月9日數據),顯示在歐洲疫情嚴重的國家,消費、娛樂等經濟活動頻繁,死亡人數也很高;而在經濟活動減少之後,死亡人數隨之趨緩(圖19)。
研究指出,此一發展顯示,原本出現高死亡率的國家大幅度控制經濟活動之後,死亡率獲得有效控制;亦即透過政府指令以及人們自願改變行為,確實可以有效控制疫情擴大。
最新的經濟數據也證明了NBER的研究結論。根據近來各國陸續公布的2020年第3季經濟成長數字,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33%,穩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名,表現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