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買這批岸置魚叉飛彈划算嗎

慕容懷瑩 2020年11月06日 07:00:00
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採購岸NSM(RGM-184)置攻艦系統,其射程達185公里且體積僅有魚叉飛彈的三分之二,性能較魚叉先進許多。(圖片摘自Kongsberg Defense首頁)

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採購岸NSM(RGM-184)置攻艦系統,其射程達185公里且體積僅有魚叉飛彈的三分之二,性能較魚叉先進許多。(圖片摘自Kongsberg Defense首頁)

2020年10月底美國國務院釋出新聞稿同意銷售台灣一百套魚叉海岸防禦系統,包括四百枚RGM-84L-4 BlockII地面發射飛彈、四枚RTM-84L-4練習彈、四一一個集裝箱、一百套魚叉海防發射器及運輸器、廿五輛雷達卡車等裝備,總額約達新台幣七百億元(美金23-24億元),這則報導著實噴碎了半數臺灣軍武專家的眼鏡,因為近半年來臺灣島內主流媒體報導美方預計出售予臺灣射程達250公里的「增程」版魚叉飛彈的文章不可計數,結果等到的結果卻是射程僅148公里的「普通」版魚叉飛彈,甚至遜於中科院國產的雄二系列,國人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因為近期美國交貨予芬蘭的112枚魚叉飛彈RGM-84Q-4 Block II+ ER增程型才是射程超過200公里的型號,加上據中科院長張忠誠(2020)表示美製岸置魚叉與雄二是同等級,雄二速度、射程距離略優魚叉……僅機動性略遜一籌,如此看來,臺灣是否真有需要耗費七百億元投資這款美軍正在用NSM反艦飛彈(RGM-184)取代早已服役逾四十年的魚叉反艦飛彈(RGM-84)呢?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讀者可以思考一下該採購案的理由與淵源,首先,基於某次兵棋推演美方顧問建議臺灣方面在2025年前應具備「達到於臺灣海峽殲滅敵船團50%目標」的能力,但目前臺灣海軍反艦飛彈數量仍有欠缺,且中科院的飛彈生產速度不夠快,因此建議必須採購100枚以上陸射型魚叉飛彈補足。

 

如此說來,其實對臺灣方面最有利的方案應該不是投入七百億新台幣預算採購四百枚魚叉飛彈,而應該是多管齊下、雙軌並進補充一百枚反艦飛彈即可,例如參照芬蘭採購一百枚魚叉飛彈、一百個集裝箱、廿五套魚叉海防系統發射器運輸器與五輛雷達卡車等裝備即可。即便我方順利於2021年度國防預算順利納入魚叉海岸防禦系統案,相關簽約、生產、運輸交貨期程皆順利的狀況下美方亦須三年的時間亦即在2023到2024年開始交貨,其速度可能比臺灣投入經費擴增生產線提高製造量還要慢,外購為輔增產雄二增程型為主才是正辦。

 

瑞典SAAB的RBS-15反艦飛彈家族完整,Mk.I and II射程70km,而Mk. III射程250km至於MkIV射程則是約莫落在300公里以上,輕型戰機一次可掛載4枚。(圖片摘自網路)

 

其次,部份軍事專家指稱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的操作方式及雷達參數不同於臺灣自製的雄二、雄三反艦飛彈,故可以增加中國大陸電子干擾及訊號捕捉難度的論述,這點吾人倒是持保留態度,因為AGM-84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自1977年問世以來服役逾四十年且產量逼近萬枚,稱其為全世界最氾濫的反艦飛彈也不為過,相關電子特徵對岸透過情報交換的獲得並不困難,與中國大陸交好的巴基斯坦、巴西、埃及與泰國均有採購,在彼此交流或演訓(中國殲11與泰國Jas-39對抗以及巴基斯坦與中國合作生產梟龍戰機最廣為人知)的過程中取得相關資訊並不困難。

 

相對之下,國造的雄二、雄二增程與雄三反艦飛彈的機密程度,因為數量稀少、試射次數不多反而讓對岸在獲取相關參數的難度上更有挑戰性,要說電子參數取得的困難度具有價值或許採購Saab的RBS-15或是MBDA的Otomat反艦飛彈會較有說服力!

 

最後,在媒體熱炒的魚叉飛彈具備「濱海目標壓制模式」(Littor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部分,因為美國不願意放行ER增程版本已無討論的必要性,畢竟RGM-84L-4 Block II版本魚叉飛彈的射程僅為124公里而已,部署在臺灣本島根本搆不到中國大陸的軍用港口,放在金門或是馬祖又敏感性太高且容易在承受第一擊時成為主要目標,根本無法發揮狙擊內陸目標或襲擊滯港敵艦的功能。相較之下,雄風二型增程版的250公里射程反而在運用上更有彈性,加上可與海軍「聯成」指管通情系統數位構聯直接賦予作戰單位接戰任務,運用上自主性的餘裕程度顯然要好上不少。

 

臺灣本身就是兼具生產反艦飛彈的Supplier & Consumer(供給者兼消費者),魚叉飛彈與雄風二型飛彈則是Competitor & Complementor(競爭品兼互補品),政府應思量對國家最有利的方案。(作者製表)

 

確定美方放行的魚叉飛彈型號後,採購魚叉的理由變得相當簡單明瞭,就是充當數量不充裕的國造飛彈互補品罷了,國造的雄二飛彈雖然性能優異,但是生產數量有限,故尋求增加互補品的數量,以達殲滅敵方船團五十%的目標使其不致輕啟戰端,但是此波美方出售的飛彈性能並未大幅超越國產飛彈,且兩者又互為爭奪有限的臺灣國防預算,在競合平台下的Game Theory動態顯得相當有趣。

 

臺灣本身就是兼具生產反艦飛彈的Supplier & Consumer(供給者兼消費者),魚叉飛彈與雄風二型飛彈則是Competitor & Complementor(競爭品兼互補品),依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第十六條第三、四項規定「一等列管軍品,經主管機關會商其他主辦機關評估,認定向國外採購較符合經濟效益與國家安全利益,並陳報行政院核定者,以向國外採購辦理,前項評估應包含落實技術轉移,促成國內研發、產製及後勤支援」,偏偏RGM-84L-4 Block II版本魚叉飛彈相較於雄風二型並無太多技術上的領先,要技術轉移或是促進臺灣研發能力也應以最新的NSM反艦飛彈(RGM-184)為考量。美方此次核定出售魚叉飛彈留了一手卻也讓該筆軍售的重要性雞肋化,就平台模擬結論來說,實無須耗費23億美金外購,保留大部分預算投入中科院擴增飛彈生產線,提高產量、累積經驗並啟動新一代匿蹤反艦飛彈如NSM系統(RGM-184)的研發才是最正確的求解,將有限國防預算優先用於落實國防自主,如此才是可長可久且避免過度舉債的最佳方案。

 

日本與挪威Kongsberg公司在2019年3月簽署採購NSM反艦飛彈的空射版本JSM,合約規範應於2022年3月交付第一批飛彈,外購時間期程約為3年。(資料來源: Kongsberg Defense原廠簡報PPT第10頁)

 

※作者為國立大學員工、論文曾獲全球空運年會ATRS錄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