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的問題是,急著在兩岸關係建功立業的馬英九誤把手段當成目的,不管未來還有沒有「蔡習會」,當然不能重蹈覆轍。(湯森路透)
2016年11月17日,馬英九在卸任總統後首度出訪,應邀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辦的「世界華人經濟論壇」,但在中共的施壓下,大會手冊中原本的「台灣前領導人」字樣卻被以塗改液蓋掉,演講題目也由原先的「台灣與東協經濟更緊密的前景」,被改為「海外華人在世界經濟、科技及人文議題上的角色」。堂堂一位中華民國前總統,只好在會場上配戴自製的"Former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名牌與國旗徽章,並在演講前刻意以此自我介紹。
馬英九當時氣死了,他說,過去八年,自己是維護兩岸關係最賣力的一位政治人物,在台灣被罵了八年親中賣台,離開總統職位後竟還遭此羞辱。他表示,兩岸依過去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本可解決問題,但此事件令他不明白,中國「究竟是在釋出什麼樣子的善意?」「大陸真的要檢討,如此反覆,兩岸要怎麼走下去。」馬英九認為,他有此遭遇是因為中國駐馬來西亞使館為了「表現工作績效」,才有這麼大的風波。
也不過在此一年前的11月7日,馬英九與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新加坡進行一場轟動國際的「馬習會」,馬英九當時以「穿越六十六年時空的伸手相握」為這場會面破題,在他的《八年執政回憶錄》一書裡還提到,馬習會不僅是他個人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也是他兩岸關係政策理念的徹底實踐,「對兩岸未來發展,乃至於整體區域的影響力,時至今日,才正要開始。」
華人常說:「見面三分情」、「伸手不打笑臉人」,就算再劍拔弩張的雙方,只要願意坐下來談,一切都好說;放在兩岸關係上,外界常賦予「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極高的寓意。不僅馬英九八年任內想以此成就他個人的功績,就連當年的陳水扁也曾跑到金馬二膽島宣稱要邀江澤民「喝茶」。這種形式上的善意,當作調劑彼此關係,改善國際視聽可也;但在中華民國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裡,沒有國會的完整授權,也欠缺對人民充分的政治說服與溝通,就算兩岸領導人見了十次面,也可如鏡花水月,轉瞬間船過無痕。
眾所皆知,兩岸官方互動最難的就是中共根本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馬習會也是千方百計繞過「中華民國」才得以成行。在雙方的先期溝通裡,時任國台辦主任的張志軍,聽聞我方要在公開場合提到中華民國而色變(見《八年執政回憶錄》頁345);在最重要的馬習公開會談裡,馬不僅未提國號與自己的總統職銜,就連原本要說出的一中各表都吞了回去,而以「一中原則」詮釋九二共識。馬當然也知道如此說法回台灣很難交代,因此在回憶錄裡宣稱,會後召開的國際記者會桌上就擺著印有中華民國國旗,標示總統「尊稱」的桌牌,而習近平當時就在同一個酒店裡,馬自認這是「體現雙方互不否認精神」。
只是,區區一個中國駐馬來西亞使館,竟敢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羞辱習總書記的座上賓,「破壞」馬習會的歷史地位,這是哪門子「互不否認」?又豈是中共一個小官僚所能擅作主張?
馬習會後,馬英九在多個不同場合提到,他是為兩岸搭建了一座跨海的「和平大橋」,只要「遵守交通規則」,未來任何兩岸領袖都可以利用。事實上,最遵守「交通規則」的馬英九連他卸任後海外演講的職銜都保不住了,還能為繼任的中華民國政府保證什麼?把兩岸關係惡化的責任推給一個不惹事、不生非,依中華民國《憲法》繼任的政府,這說法豈是公允。
兩岸領導人能見面是好事,前提是前往赴會的台灣領導人必須依中華民國《憲法》行事。領導人有完整的職銜,不是個曖昧說不出口的身份;更必須有國會的完整授權,所以在此之前必須綿密地與台灣的民意溝通說服。捨此不由,不但不可能「為萬世開太平」,還徒惹爭議,任令中共上下其手,統戰台灣。
馬習會本只是手段,但當時急著在兩岸關係建功立業的馬英九卻誤把它當成目的,導致雙方除了「見面」,幾近一事無成。現在同一群人又要蔡英文「遵守交通規則」,開始炒作「蔡習會」,真不知為何會如此自我感覺良好?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