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歧視還是厭女──論柯文哲性別論述的兩面手法

林廷宇 2023年10月03日 00:00:00
柯文哲應該承認自己在性別領域的失言,而非屢屢將異議者打為側翼。(攝影:陳愷巨)

柯文哲應該承認自己在性別領域的失言,而非屢屢將異議者打為側翼。(攝影:陳愷巨)

近幾個月來,隨著#MeToo運動在台灣風起雲湧,使得更多社會大眾開始關注性別議題,連帶導致7月舉辦完的公平正義遊行,除了遊行訴求外,民眾黨及柯文哲在性別議題上的表態,也成為攻防與青年支持者消長的一環。

  

此情況之下,柯文哲與民眾黨除了大力駁斥仇女言論外,更是在上個月成立「北區姊妹台灣選哲之友會」,企圖集結自身的女性支持者,展現民眾黨注重「女性自主」的決心,並以此自證清白。

  

然而,我們看到的盡是荒腔走板的表現,不論是拍賣貼身衣物的安排,還是表演者喬裝扮演空服員的部分,都能夠發現活動籌畫者的性別意識低落,挑起空服員被物化與性化的敏感神經。

  

更不用提,近日柯文哲出席台灣女董事協會論壇,說出當值班醫師時「不想和孕婦一組」,更宣稱「女性不見得投給帥哥,男生一定會投給美女」,似乎原先自清柯文哲與民眾黨沒有厭女的目標相去甚遠。

 

什麼是厭女?與性別歧視有何不同?

  

在性別議題的攻防上,經常被指控的用詞莫過於厭女(misogyny)、性別歧視(Sexual discrination),然而兩者的概念卻有些不同。我們能夠相當直觀了解性別歧視即是加深性別刻板印象,但厭女卻不單單僅是厭惡女性,更進一步來說,厭女能夠被解讀為「厭惡不服從父權體制的生理女性」。與女性主義哲學家凱特曼恩(Kate Manne)在《不只是厭女》(Down Girl:The Logic of Misogyny)一書中的概念相似,性別歧視與厭女不同,性別歧視是為了捍衛父權體制的意識形態;厭女則是透過蘿蔔與棒子去獎賞與懲罰遵從或違逆父權體制的女人。

  

是故,許多被指控「厭女」的男性使用「在家怕老婆」、「我對女性意見很尊重」,又或是「我提拔許多女性人才」來反駁厭女一說,不僅僅是對厭女有所誤解,更是以個案層次回應通案層次的邏輯謬誤。

  

承上所述,倘若今天是對他有意見或不符合父權體制期待下的女性,如:不符合老公期待的老婆、#MeToo運動的被害者、對他意見一堆的女下屬,那是否也能夠同樣得到「怕老婆」、「尊重女性意見」或是「提拔女性人才」的愛女呢?很顯然地不會.這類人多半會得到「破麻」、「婊子」或是「Woman 咖啡☕️」這類的性羞辱厭女言論。

 

厭女與柯的距離

  

以柯文哲的言論與作為為例,我們能夠發現他常常在鏡頭面前講出性別歧視言論,如:「重男輕女是生物的本能」、「一夫多妻是增加人口較有效的制度」,但這還不足以證明他厭女,畢竟如同Kate Manne對於兩者的見解,性別歧視與厭女具有程度上的差異,上述言論皆仍在性別歧視範疇內。

  

但若是「當一個職業裡,女生的數量在上升,那就代表這個行業在沒落了」、「她是好太太,很認命,我都假裝很忙」,又或者是針對女性人物,如攻擊陳菊是「比較肥的韓國瑜」,陳以真則是「年輕漂亮,可去坐櫃檯或當觀光局代言人」諸如此類的言論,即是在厭女的範疇內。

  

更不用提,柯文哲所謂的孕婦住院醫師問題,倘若今天是男性請陪產假,又或是因其他事請假,是否也會得到相同待遇?顯然的,男性多半會被視為是「個人行為」,但倘若是女性,即會上升至「族群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到柯文哲將職業興衰與女性比例畫上等號,一邊是在政治工作上對陳以真、陳菊的外貌羞辱;一邊是假以性別平等之名提拔女性政治人物,實則是沽名釣譽哄抬他的聲量。不經意展現出,女性不適合待在政治圈裡,倘若他們不想被柯文哲羞辱,就得符合他的眼光和政治目的,想從他手中高升,更要實踐他的政治標的。

 

柯主席的批鬥

  

是故,柯文哲是徹徹底底的厭女,他厭惡那些不遵守他所訂下的「遊戲規則」的女人,如:陳菊、716上街舉牌的女性反對者,又或是請產假的孕婦住院醫師。他大可以直接承認自己仇女或厭女,但他不這麼做,面對質疑,他選擇轉移焦點,把球丟向民進黨與他的側翼們,即便質疑者不是民進黨,而是該專業領域的學者們,但仍將其與民進黨畫上等號。

  

倘若柯文哲依舊認為自己「不厭女」、「科學、理性、務實」,而且還想要拿女性的票,那就應該好好聽從專家的意見,承認自己在性別領域的失言,而非屢屢將異議者打為側翼,一次又一次得罪各個領域的選民,沒有這麼多選民讓你得罪,好嗎?

 

※作者為政治系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