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因為沒有磕頭!英國馬戞爾尼使團為何無法打動乾隆?

保羅.布魯梅爾 2023年10月30日 07:00:00
由吉爾雷(James Gillray)所繪的諷刺似顏繪《接見》,其描繪的是馬戞爾尼在1793年出使期間,乾隆皇帝對其所呈禮物不屑一顧。(衛城出版提供)

由吉爾雷(James Gillray)所繪的諷刺似顏繪《接見》,其描繪的是馬戞爾尼在1793年出使期間,乾隆皇帝對其所呈禮物不屑一顧。(衛城出版提供)

這一章要講述的,是一支外交使團的故事。這支使團攜帶著數量與種類繁多的禮物,但最終卻沒能達到出使的目的。這趟出使的過程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溝通問題,主客兩個大國對雙方的關係與彼此交流的本質,存在著根本上的看法差異。不過這趟任務的失敗還是可以歸結出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東道主根本無意滿足使團的要求。這說的,便是英國在一七九三年派出的馬戞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

 

時間推回十八世紀末,當時的英國從中國進口了許多消費性的奢侈品,如瓷器、絲綢與家具,也反映出中國的物品是如何風靡了英國的中上階層。茶葉則是中國對英國最重要的外銷產品,因為自十七世紀以來就養成喝茶習慣的英國社會有龐大的茶葉需求,尤其在一七八四年的「折抵法案」讓茶葉稅率大幅降低後,茶葉進口更是一飛沖天,東印度公司大賺其錢,而他們進貨的地方位於今日的廣州市。

 

但英國人此時遇到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他們與中國的貿易嚴重失衡。中國不怎麼買英國的產品,英國卻為了茶葉、絲綢與瓷器耗盡了儲備的白銀。英國因此想要為本國的製造業者打開中國市場,讓兩國的貿易關係變得均衡一些。但這個計畫有一個很大的阻礙是所有與中國進行的海運貿易都要通過名為「廣州體系」的「一口通商」機制管理,亦即所有的貿易都繞不開廣州港的一元化操控。

 

英國決心遣使到北京爭取到更優惠的條件,讓兩國可以建立以條約為基礎的外交關係。英國希望達成的目標包括:鬆綁廣州體系,英商可以在更北的口岸活動;廣州各種處置引發的不滿可以得到解決;使北京同意英國在北京常設公使團,方便英國跳過粵商直接與清朝皇帝溝通。

 

 

一七八七年,英國派出以蘇格蘭克拉克曼南郡議員凱斯克特(Charles Cathcart)為首的使團,但凱斯克特很不幸地死於出航的一七八八年,年僅二十八歲。英國在一七九二年另起爐灶,這一次他們指派的是一名有殖民地執政經驗的外交老將馬戞爾尼,其服務過的地區包括俄羅斯、格瑞那達與印度。

 

馬戞爾尼因為率領這支使團獲頒了蘇格蘭的爵位,經費由英國東印度公司買單的這趟出使稱得上是一件大工程,光直接參與的成員就有九十五名,分三艘船載運,總員額含水手在內直逼七百人。代表團部分包括馬戞爾尼的副手、士丹頓爵士(Sir George Staunton)跟他的兒子小士丹頓、小士丹頓的家教老師、一名外科醫師、一名錶匠、一名植物學家與一名冶金專家,還有五名樂師。

 

然而,中國人對於自身國際關係的認知跟英國的理解可以說天差地遠。中國自詡是天朝上國,接受上天的委任要統治世界,所以中國與鄰國的往來不是平起平坐的互動,而是將鄰國一律視為必須納貢的藩屬國,接受鄰國派團對皇帝進貢便是這種尊卑關係很重要的展現。

 

「貢品」在中國的語境中,跟tribute 在西方的脈絡下,有著不盡相同的意涵。在西方,tribute近似於稅,通常搖擺不定,有高有低。雖然臣子確實經常得上繳賦稅給乾隆皇帝,無論是以穀糧還是地租的形式,但這些稅並不等同於他們要另外上呈給清廷的貢品,給清廷的貢品價值往往遠低於皇帝回饋給他們的御賜禮物。

 

 

中國的朝廷還會為來訪的使團負擔住宿與娛樂活動的費用。理想的貢品應該要是外國的特產,因為這能讓清朝與遠方的好東西產生關連,進而讓皇帝感覺到自己的聲威遠播。禮物中的食品會在王宮宴會上做成菜餚,而最精美的藝品會放置在某一座王宮中,讓皇帝的起居能有禮物常伴身旁。

 

禮物的交換遵循著既定的儀式規矩,貢品要先經過檢閱以確認它們上得了檯面。中國皇帝的崇高地位透過兩件事物得以建立:他高高在上的龍椅,以及藩屬國的特使要向他磕頭,行三跪九叩之禮。整個過程像是個熱鬧的節慶,會有音樂助興、戲班獻藝,吃食更是不在話下。乾隆皇帝的回禮絕不會小氣,除了送出絲綢、玉器,還有各種奢華的款待都會讓使團享用不盡。這種禮物的交換有助於強化中國的國威,讓小國震懾於天朝之厚禮。

 

這趟外交出使在英國的眼中,基本上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平等交流,但中國卻覺得英國是派團來進貢,因此他們確實對於英國願意千里迢迢,專程來給乾隆皇帝祝壽感到很高興。英中對彼此相對地位的認知差異,讓馬戞爾尼的工作窒礙難行,他要完成任務就必須參加中國的儀典,製造談判的機會,卻又不能讓英國向中國稱臣。

 

在這趟失敗出使的事後描述中,很多人喜歡提到馬戞爾尼拒絕向中國皇帝伏首叩頭的那一幕。在針對此事再三溝通後,馬戞爾尼得以將他的國王喬治三世的書信放在鑲有寶石的金盒中呈上,並同時單膝跪地。他曾表示這是他面對自己的君主會有的舉措,只少了親吻國王之手的部分,而這是因為在中國,一般人不能輕易碰觸皇上的龍體。

 

 

如果說馬戞爾尼的認知是他之所以拒絕磕頭,是在捍衛兩國之間的地位平等,那麼這種認知本身就說明了英中兩國的觀念差異。馬戞爾尼的觀念是大使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他的君主,但中國這邊完全不是這麼想的。對中國而言,派團來送禮就已經是臣服的表現了。想要避免矮人一截,除非一開始就不派出使團。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率團朝貢但又不肯磕頭,只是單純失禮而已。

 

馬戞爾尼固然不情願,但仍把磕頭以外的進貢行為都做盡了。使團在中國停留期間接受清廷全程非常豪華的招待,例如他們提供了極大量的食物。馬戞爾尼的財務總管估計這趟出使的經費大部分都被中國吸收了,英國人自己只負擔了一小部分,而且這還沒計入乾隆皇帝那些厚禮的價值。

 

在當時西歐的外交圈中,東道國很少會招待來訪使團的吃住,而馬戞爾尼也曾嘗試表達他們自費的意願,但他很快就默許了乾隆想要表現出自己是天朝上國的各種安排。在使團沿河而上進入北京的途中,馬戞爾尼透過通譯得知了一件事:由中國提供用來載運他禮物的駁船上,被註明了一個方塊字,那個字代表船上的東西是「貢品」。對此馬戞爾尼決定不計較。

 

這趟出使過程中所交換的禮物,也不能自外於雙方自始至終的溝通失敗與欠缺理解。英國帶了大量的禮物要送給皇帝,六百盒的東西足足要三千名挑夫才搬得完。而且禮物的挑選可謂費盡心思,英國人很努力想挑出能讓皇帝開心的禮品,使團雇用的中國通譯都推薦英國人購買各種自動機械,他們表示這類東西在廣州非常搶手。至於在禮物中納入新穎的天文儀器,部分是源自英國人普遍相信天文學在中國有極高的地位。

 

 

當然除了想討好乾隆皇帝以外,英國在禮物的挑選上還有其他的動機。由於馬戞爾尼的目標是要為英國的外銷打開中國市場,因此使團的禮物就必須有展示英國製造業是多麽發達的潛力。英國產品外銷歐洲各地甚至更遠的地方,已經取得了愈來愈多的成功,而馬戞爾尼此行的目的就是激發中國也產生類似的需求。

 

基於這個目標,製造業者博爾頓(Matthew Boulton)列出了一長串他推薦的英國產品清單:鈕扣、帶扣、鐵具、燭臺、燈具和刀叉。但這份清單並沒有被照單全收,因為馬戞爾尼不想把國王喬治三世的禮物跟東印度公司想推銷的產品混為一談。

 

馬戞爾尼使團的禮物帶有一個更明顯的企圖,就是要彰顯英國在科學與技術上的成就,這些禮物是工業啟蒙的具體成果,也是英國自然哲學的展現。馬戞爾尼使團中的一位成員丁維迪(James Dinwiddie)就是一名自然哲學的講師兼科普推廣者,他跟瑞士鐘錶匠普吉皮耶(CharlesPetitpierre)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兩人都要在中國人面前示範被當禮物帶來的科學儀器要如何使用,如天文模型、燃燒透鏡、空氣幫浦和反射式望遠鏡等。

 

這些科學禮物中最吸睛的一樣,莫過於一具玻璃匣中的天象儀,它可以讓觀察者看到行星的運動。該儀器內部有三個時鐘,分別顯示一天當中的時間、一個月內的時間,還有從創世紀到世界末日之間的時間,末日被標在一八三六年。這個奇特的儀器,是符騰堡一名牧師兼鐘錶匠哈恩(Philipp Matthäus Hahn)的作品,其天象儀製造師的生涯因一七六九年受公爵委託而取得成功。

 

 

被馬戞爾尼使團帶上的「世界機器」是他最大的一個作品,一七九二年在丁維迪的推薦下,於倫敦被東印度公司先以六百鎊購入,然後該公司又付了六百五十鎊給時尚的倫敦鐘錶商維爾雅米(Vulliamy),維爾雅米把它好好地裝飾了一番,包括為其加上了一個個鍍金青銅鳳梨。

 

於是原本要展示英國啟蒙科學成就的禮物群,找了一個根本不來自英國的產品來掛頭牌:「世界機器」是德國貨,且其靈感不只是來自科學概念,也同時受到了創世與末日等宗教觀念的啟發。裝飾這東西所花的錢比買它的錢多,代表使團挑選禮物最核心的想法,還是想讓中國皇帝看了開心。

 

馬戞爾尼使團一抵達中國,中國官員就向他們索要禮物的完整明細。中國的規矩是清單上無需詳細介紹禮物,但必須標明每份禮品的單價。然而馬戞爾尼不但拖了半天才把明細交出去,而且內容還沒有符合中國人的期待,因為上頭都在長篇大論介紹禮物的意義。清宮中的歐洲傳教士翻譯了這份清單,但裡面比較技術性與恭維的話都被刪去了大半。

 

然而即便是修減過的版本,乾隆帝還是在看過之後覺得這份清單反映了英國人愛自吹自擂的性格。在中國人眼裡,英國人都過度誇大了蒐集禮物需要的時間與精力,如天象儀便是一例,也難怪乾隆帝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乾隆皇帝不是在北京接待馬戞爾尼,而是在熱河這個長城以北的避暑行宮,因此馬戞爾尼帶上了比較好攜帶的禮物,至於包括天象儀在內的其他東西則留在北京,供皇帝回京之後慢慢欣賞。在遊覽熱河夏宮的過程中,馬戞爾尼一行人受邀參觀了乾隆皇帝完整的歐洲產品收藏,他這才驚覺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並沒有原先以為的那麼令人驚艷。

 

馬戞爾尼寫到那些樓閣中藏有「各式各樣歐洲的玩具與裝置,像是地球儀、太陽儀、鐘錶與音樂自動機器,其做工之精細與數量之豐沛,讓我們的禮品相形見絀」。就連德國人做的天象儀,宮中也有中國自產且功能相近的物品可以與之匹敵。

 

英國人在見識了乾隆皇帝的收藏之後,重新思考了計畫,決定有些對中國人而言不那麼有價值的科學儀器就不拿出來獻醜了。它們有些由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變賣掉,至於一座蒸汽引擎模型跟一些化學實驗組則被丁維迪拿走,成為他日後在印度擔任科學推廣者的道具。英國想透過外交使團展現自身經過啟蒙精神洗禮後的科學與技術成就,最終卻落得一場空。

 

一個常見的結論是馬戞爾尼使團的禮物讓收禮的中國失望了。乾隆皇帝在使團拜訪尾聲所發布的聖旨中除了否決英方提出的要求外,也不留情面地表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意思就是中國從來不缺那些小聰明的玩意兒,更不需要貴國的製造業產品。雖然皇上昭告天下的評語有點看不起人,因為馬戞爾尼介紹禮物的方式在中國人看來太過誇大,但實際上那些禮物還是挺受歡迎的。

 

 

那些沒有被帶到熱河的禮物被安置在北京城郊的圓明園,供皇帝從熱河回京後檢視。乾隆拒絕收下包含兩臺暗箱(照相機的前身)在內的幾樣東西,因為他說那只是給小孩玩的,但此舉根據中國人的價值觀,是皇帝表達自己沒有貪欲的合宜表現。武器類的禮物,如砲彈、火砲、刀劍與戰艦模型,尤其讓乾隆皇帝目不轉睛,他向來對歐洲的軍事科技有濃厚的興趣。使團離京以後,含天象儀在內、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英國禮物被留在宮中展示。

 

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乾隆皇帝試圖以送給喬治三世的回禮來象徵式地展示中國的國力,只不過馬戞爾尼跟他的代表團似乎沒有抓到乾隆的這點心思。

 

乾隆的回禮包括一些玉器,如酒杯和碗。玉是新疆的特產,而新疆就是清朝從準噶爾人那裡獲得的新疆土,因此玉也象徵著帝國對四境的征服,但英國人對玉的起源或意義並沒有太多了解。乾隆還轉送了他從廓爾喀人那兒收到的一箱箱西藏特產的糖。廓爾喀人面對清朝的武力選擇從西藏撤退,所以乾隆送這些糖,就是在聲明清廷對西藏的控制力。乾隆十分清楚,西藏很接近英國人感興趣的地區,但馬戞爾尼似乎渾然不覺於這些禮物當中的訊息。

 

因此不論是對英國人或中國人來說,那些潛藏於禮物中的深意都沒怎麼讓對方接收到,彼此都只覺得收到的禮物就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只是一系列頗為搶手的珍品。

 

 

馬戞爾尼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帶的禮物本身有什麼讓人不滿意之處,也不是因為他不磕頭、不按中國禮制的規矩走,而是乾隆皇帝壓根就沒興趣接受英國的任何要求。出使最後發布的、對英方來說冷言冷語的聖旨,是早在馬戞爾尼還沒踏上中國土地時就寫好的東西。無論他帶的禮物多了不起,馬戞爾尼的任務都注定失敗。

 

*本文摘自《送禮的藝術:從特洛伊木馬到動物園熊貓,50件外交禮物背後的世界史》,衛城出版。

 

 

【作者簡介】

 

保羅.布魯梅爾(Paul Brummell)

 

英國資深外交官,現任駐拉脫維亞大使。畢業於劍橋大學聖凱薩琳學院,1987年進入英國外交部至今。過去曾派駐羅馬尼亞、哈薩克、土庫曼與吉爾吉斯等國,並曾擔任英國在巴貝多與東加勒比國家組織的資深專員,也曾在英國外交部的軟實力與涉外事務司工作。

 

職業生涯中收過最奇怪的禮物,是擔任土庫曼大使時收到的一頭活山羊。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