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灣的能源政策該換個方式推動

楊豐榮 2023年12月18日 07:00:00
當政府推動區域型微電網時,應思考除了由中央去主導相關政策外,是否有辦法推動地方政府自行規劃區域內的能源轉型。(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當政府推動區域型微電網時,應思考除了由中央去主導相關政策外,是否有辦法推動地方政府自行規劃區域內的能源轉型。(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近年來,能源議題是眾人所關注之焦點,為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政府逐漸調整相關能源結構,將重點由傳統的石化燃料轉向再生能源。然而,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也引發社會討論,從核能是否算綠能,到光電板設置位置是否會危害當地生態等,在朝野間也掀起一陣政治攻防。

 

而當社會在討論當前國家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前,我們應先思考台灣的能源發展應走向何方,才有辦法討論實質的做法。且在進行實質討論前,政府應先將現有的挑戰與民眾進行討論,以形成與目前有所不同的思考模式,才有利未來相關能源發展。

 

我們應先認知到在調整各種能源占比時,都會受到不同立場人士反對,但台灣目前用電量正逐步攀升,如不持續增加發電量,台灣將面臨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困境,政府應轉向了解每個地區適合的發電方式,以滿足人們的用電需求。

 

以光電為例,政府目前希望以風電和光電,做為再生能源的主力,但在發展光電的同時,也產生許多爭議,從光電板的設置方式、位置的選擇、相關政策的制定,再到朝夕令改的法令條文與光電背後的利益衝突,都引發劇烈的爭辯,而這其實是因為台灣的能源政策多以上對下進行討論,而非由民眾先進行溝通再往上導致。

 

以目前光電的使用空間來看,有六成是屋頂型,四成是地面型。然而,這兩者在發展上都面臨著許多問題。

 

以屋頂型為例,目前大多數屋頂型光電都設置在中南部的房舍和工廠屋頂上,而在都市中卻不常見,這是原至於屋頂型光電所設置位置必須為合法樓層上,而大台北地區屋頂大多存在違章建築的問題。這使得都市區域在推動屋頂型光電時,皆面臨所設置位置是否合法的問題,也導致都市區域多數屋頂型光電只能出現在學校等單位。而在地面型,則因台灣的土地使用地目與目前光電設置法令上有需釐清之處,導致地面型光電難以在地方產業發展和能源轉型間取得平衡。

 

但目前台灣也有相對成功的地面型共融光電案例。所謂的共融光電是在空間規劃和在地參與中實現平衡,例如:位於嘉義鹽田的艾貴義竹發電廠,開發面積約80公頃,其中有近30%用於生態保護。雖未達到共融光電所期許的最理想目標,但至少其在能源轉型發展與地方環境、保育產業發展中有與地方居民取得平衡,進而使台灣的再生能源朝共融光電邁出重大一步。

 

而這除了依靠開發商的努力之外,人民是否能夠參與或設定空間規劃,也成為能源轉型討論焦點。然而,在目前光電發展中,由於多數人對能源轉型這個議題並不熟悉,要如何讓人民參與,並在地方上推動光電,成為政府需緊迫面對的問題,也是光電議題在台灣是否可以成功的關鍵。

 

過去台灣是以大型集中式的電力系統體制來思考所謂的再生能源,但這其實忽略再生能源發展特性更適合以地區性和小型電力作為其主力發展,而現在政府開始推動區域型微電網,在未來除了可讓每個區域都有能自給自足的微電網,來實現區域內電力供應穩定外,也減少因單一發電廠發生事故而導致全台輪流停電狀況、也能形成另一種互相支援的大電網,以利台灣未來的能源轉型。

 

但在政府開始推動區域型微電網時,也應思考除了由中央去主導相關政策外,是否有辦法推動地方政府自行規劃區域內的能源轉型,而非將其政策視為中央權責與地方無關,而這正是可否成功發展之重點。

 

那中央政府要如何提升地方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意願,也許可從下列三點進行思考。

 

首先,政府是否能制定相關法令,讓各鄉鎮有各自的再生能源達成比例,如有達成一定比例,可依此標準換取相關基礎建設經費,這除了可以提升地方居民對其所在地方設置再生能源相關建設的討論外,還可因地制宜,依各地的地理環境,選擇適合發展的發電方式。

 

其次,台灣因位處第一島鏈上,有其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及戰爭風險,政府應思考如何與地方配合,將太陽能光電作為發生戰爭後可使用的發電能源,降低對燃煤與天然氣發電的依賴,並由地方政府規劃當發生戰爭時,各鄉鎮要如何滿足自身電力需求,否則當面臨到如俄羅斯與烏克蘭這樣的戰爭情況時,台灣將會陷入航道被控制,能源無法進口,以至於缺電危機產生。如何將現有發電模式從集中的發電區域轉向各區域有各自的發電能源,讓其有辦法面對台灣將面臨的風險危機,這是須由眾人共同討論。

 

最後,是否要設定相關法律處理違章建築無法設置光電板的問題,使未來光電的發電比例有機會朝30%至40%的方向發展。在法律修訂面上,台灣也可以參考首爾政府「2022太陽城市,首爾」計畫,透過補助,鼓勵民眾參與和協助民眾能自主在陽台空間設置可產生太陽能的設備,並制定可放置太陽能設備陽台規範,以利達成能源轉型與地方參與之目標。

 

筆者希望台灣未來在光電發展上,能逐步降低爭議。在地方發展相關政策時,可以保留更多自然與文化地景並兼顧生態多樣性,發展出生態與發電共融的環境。並讓在地社區能夠充分參與,甚至獲利,如此一來能減少地方爭議,同時也讓地方事務有更多的人民參與。這樣的模式才是眾人所樂見的政策發展方向,期望台灣在邁向淨零碳排和綠能的道路上能夠有所突破。

 

※作者為室內設計師,YouTuber。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