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高教深耕下的教育平權了嗎?

温育恆 2023年09月19日 00:00:00
高教資源分配不均、偏重特定科系發展的政策以及政策的不連續性等問題都是需要被關注的。(本報資料照片)

高教資源分配不均、偏重特定科系發展的政策以及政策的不連續性等問題都是需要被關注的。(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召開第二場「國家希望工程」政策發表會,公布其「0~22歲投資未來世代」的青年政策。該政策依照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區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在「18~22歲」,賴清德提出了「制定青年政策白皮書」、「投資高等及技職教育3+1」、「強化青年工作者權益保障」、「推動居住三政策」與「鼓勵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等五大政策方向。其中,政策中提到的「擴大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最受筆者關注。

 

高教深耕計畫今年將邁入第二期,近來,高等教育的現況受到各界熱烈討論,正反論述層出不窮,不禁讓筆者好奇過去計劃執行的成效如何,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問題以及可以調整的方向。

 

自2003年起,我國便陸續推動多項競爭型計畫,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教學卓越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並輔以其他資源,期望全面提升大學品質與發展各校特色。回顧過去的計畫成效,確有協助各校軟硬體設備更新、提升研究品質等效益,但同時也加大公私立學校資源分配不均、一般大學與技職校院所獲資源差距甚大的問題。

 

另監察院過去指出,為平衡研究與教學方面的資源投入,教育部提出「教學卓越計畫」,但與著重學術研究發展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所獲的龐大經費相比,兩項計畫於總經費及各校平均經費上均有明顯落差,顯難認同政府有意平衡「研究」與「教學」兩者。

 

蔡英文政府於2018年起推動五年期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旨在「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該計畫的第一期在去年剛結束。以筆者過去就讀學校為例,確實處處可見高教深耕的足跡,校方不僅發展出許多課程、增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也給予弱勢學生生活上的支持,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外活動或社團。

 

就筆者自身經驗而言,校方配合高教深耕計畫所提出的執行方案確實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及幫助,符合該計畫「教學創新」與「提升高教公共性」的方向,其他兩項「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的目標,筆者認為也有在預期方向上執行,在此便不贅述。

 

筆者認同該計畫為改善教學品質與提升學習成效的目標,但過去教育部在期待各校達到其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時,卻未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或進修機會。舉例來說,有些老師會開設其專業領域中較不熟悉的新課程,因為他們的選擇並不多,為了達到教學創新的目標他們可能因此更加忙碌,加上年資較少或職等較低,可能同時還需要協助行政工作、做研究計畫、寫論文拚升等,使其得分身乏術,總是忙到不可開交;再者,若想獲得更多經費,校方就得寫計畫送教育部審查,再依據審查成績的高低分配大多數的經費。對於原先師資人力及資源已相對不足的學校來說,要申請到經費簡直是天方夜譚。

 

最後,資源分配不均、偏重特定科系發展的政策以及政策的不連續性等問題都是需要被關注的。教育是國家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式,筆者也認同賴清德所提出「投資未來世代,就是投資台灣未來」的政策方向,但以計畫推動的「高教深耕」政策,難免會落入這一期計畫結案後,下一期還會不會有的預期心理。這也使校方依舊重視短期辦學成效而忽略學校的長期發展。

 

另外,均衡科系發展也急需被重視的,政府過去以國防、科技的戰略需求或國家利益為由,補助或支持特定科系,這確實有其必要性,但對於非特定科系的學生而言,會感覺自己的科系不被重視,甚至會被同儕嘲諷,但這些年輕人也都是國家重要的人才,因此未來應多給予這些青年實質的支持,才能達到培育多元人才的目的。

 

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已經啟動,賴清德也提出未來將擴大該計畫,筆者對於其重視青年多元發展、教育平權及投資高教的政策表示認同,但如同前幾段所述,在師資人力、資源分配等面向上應顧及到更多的需求與情狀,讓青年有更多元的發展,人力也才能更平均地流動。我們不僅要在高教學雜費負擔上得到教育平權,更要在教學品質上也獲得「教育平權」。

 

※作者為會計學系碩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