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個角度論「廉恥」

林修正 2023年12月14日 07:00:00
區桂芝老師忽略他僅是一位國文老師,他所提關於品德的教學,並不是國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是他的專長。(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區桂芝老師忽略他僅是一位國文老師,他所提關於品德的教學,並不是國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是他的專長。(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有關108課綱的發言,以及他對課綱刪除顧炎武「日知錄」一文「廉恥」,發出強烈的抗議,認為這是去中化與道德教育將淪喪等評論,引發社會強烈的反彈與回應。區老師也寫「回首愈走愈黑的教改路」一文,更清楚表達他的看法。本文將就比較沒有被社會評論到的角度,檢視區老師的觀點。

 

道德是多樣、動態且主觀。道德有很多德目,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廉、恥等等都是。很難抉擇哪一個重要。「忠孝不能兩全」就點出實踐道德過程中的衝突。道德也有階級性。薩孟武在「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就點出,貴族、上層社會比較重視上下關係的忠與孝。因為他們的生活受惠於家族比較多。底階層社會強調信與義,因為他們生活環境必須和朋友平等互動。

 

遵守道德很重要,然而道德的內涵卻不斷跟著社會變化在改變,同樣出現在高中課本,司馬光「訓簡示康」,表達節儉純樸的重要性。但早他千餘年的管子的奢靡論,否定此說的通用性。早司馬光不到五十年的范仲淹,他在處理杭州水患後的救濟政策,也不是要大家減少消費,而是要求財主、大戶擴大節慶慶祝活動。

 

就區老師很強調的「廉恥」一文,文章所論,從孟子、歐陽修作者顧炎武前後將近2000年。這兩千年來的道德、廉恥觀念都一樣?而又將這概念要現代學子去學習?更進一步說,瞭解中國社會史的人都清楚。春秋戰國、秦漢、隋唐與宋元明清等,價值觀、社會結構差異相當大,有些行為規範不僅因時不同,也因地有異。就與廉恥關係非常緊密的女性守節來說,唐代就和宋代有相當大的差別。就以宋代婦女守節守寡的觀點看唐代,唐代一大堆人都會被否定。更進一步說,廉恥文中,引歐陽修抨擊馮道無恥。然而宋代開國宋太祖的父親,也當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歐陽修敢評論不會影響他現實利益的馮道,卻放棄評論會影響他利益的宋太祖之父,他能算廉恥嗎?

 

這尚且經過某種道德檢驗而寫諸史冊的故事。如果細究社會各階層,那問題就更多了。父母過世而要守節守制,在官宦之家延伸到清代。但一般人家早就不這麼做了。因為官宦有經濟力支持,而且做了這些行為,還能回到官府,享有優渥的生活。一般人可能有這樣的利益。

 

至於師長過世,那在孔子時代就無法照規定來做。不是不孝,而是經濟力、客觀事實無法支撐。孔子的學生中,子貢做得了這樣的守制,因為他有錢。其他人就沒有辦法。

 

道德標準的主觀的成分居多。以廉恥來看,我想「悲慘世界」,男主角因姐姐小孩餓肚子而去偷麵包,應該不會有人強烈抨擊他沒有廉恥吧?而他被關許多年後,剛出獄竟又偷了神父的銀器,我想很多人可能會罵他小偷,但卻不會有人罵那位神父說謊吧?同樣是不「廉恥」的偷,為何評價會不一樣?沒有遵守十誡「誠實」的神父竟沒有被觀眾譴責,觀眾的道德標準怎麼可以如此多變?

 

區老師希望藉由中國古典文言文文學,來提升學子的哲學、道德與文化教養。然而區老師忽略他僅是一位國文老師,他所提的那些教學目的都不是國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是他的專長。他的那番論述會引發這麼多的反彈,這是可以想像的。

 

※作者為退休商科副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