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國防展顯示的三個風向

吳崑玉 2023年09月19日 07:00:00
當全民開始關注國防,國防部便得加速拿出更好的東西,讓關注的民眾維持信任與信心。(軍備局研發新型偵搜戰術輪車的P2車型/攝影:朱明)

當全民開始關注國防,國防部便得加速拿出更好的東西,讓關注的民眾維持信任與信心。(軍備局研發新型偵搜戰術輪車的P2車型/攝影:朱明)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2023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於16日落幕,據官方表示,睽違四年的國防展,三天吸引約三萬人次參訪,創下開辦16屆以來最大規模。但據筆者現場觀察,實際前往參觀者,恐怕不止此數。

 

根據展場規定,除領工作證之廠商人員與登記採訪之媒體外,一般民眾需在網上先行報名,收取手機QR扣,現場再掃描入場。頭兩天多是官方行程或廠商參訪,例如蔡總統與國防部長官參訪。第三天週六,則開放民眾自由參觀。實際上,頭兩天現場便已萬頭竄動,但仍多為專業人士或軍迷們參加。第三天一大早,便見人流從各方湧入,排隊等入場的民眾塞滿南港展覽館大廳,外面扶老攜幼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有爸媽帶著小孩一起來的,有扶著老爸老媽來的,更多是年輕人結伴來參觀的。這些家庭組通常只登錄一個QR扣,但全家人都進去了。結果是國防館人滿為患,幾乎不能移動,排隊摸槍(XT-112)或射擊模擬器的人龍,塞到整區前胸貼後背。各區主次通道上,全天人潮洶湧,外面餐廳要排隊半小時以上才領得到餐,B1餐桌無一空位,直到展覽結束。

 

這種堪比百貨公司週年慶的場景,代表台灣民眾對國防事務的關心程度,其實遠比某些和平主義者所以為的高很多。專業人士或軍迷去參觀並不稀奇,奇的是一大早媽媽拎著小孩進來看飛機飛彈,而且比例還不低,國防館擁擠程度也遠比其他館區要高,因為精密機械很多人看不懂。某電視台上午來做專題節目,但攝影卻要熬到下午才能進去補拍畫面,因為人頭實在太多了。誰說年輕人都厭惡戰爭?誰說婦女都拒絕軍武?誰說台灣主流民意拒絕國防?從人潮成份來看,這次國防展的宣傳能量有限,但到場人潮比那些選舉動員造勢場還要熱烈的多,說明全民國防的意識,其實早已在人群心中悄悄生根。

 

AeroVironment公司的彈簧刀無人機600。(攝影:郭正原)

 

國防館的主視覺背板上,打著「創新自主 堅實國防」八個字,其實如果改標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或「同島一命 自立自強」,可能更具吸引力,或成為網拍景點,也更具長尾效應,提供推動全民國防的後續動力。

 

其次是美國、日本、歐洲國際軍工廠商的廣泛參與,提供了不同的視野,與多方交流的機會。這次國防展,特別與AIT合作,設立了「美國館」,除了洛克希德-馬丁、諾斯洛普-格魯曼、BAE等大廠外,做MQ-9的GA(通用原子航空,General Atomics Aeronautical Systems, Inc.)、做彈簧刀無人機的AV(AeroVironment )也都有設攤。經緯航太也展出與法國、土耳其廠商合作的無人機,及與日本合作的反無人機雷達與干擾系統。許多歐洲、美國、日本廠商,也都以這種與台灣廠商技術合作的方式,參與台灣的國防工業。反之,若干台灣廠商技術達到世界水準,早已與國際廠商合作,以往隱而不顯,這次則紛紛現身。

 

這種發展是正面的,而且是正常的。軍火工業在台灣,一直被視為一種禁忌,一種嫌惡設施,一種黑幕重重的無良產業。但台灣在中共壓迫下,本有強烈的國防需求,花錢買軍備,又常被拿來比較營養午餐。實際上,國際軍火工業早已不是冷戰時代那種美、蘇軍工複合體單向輸出,有實戰經驗,足夠軍工技術的小國,透過國際軍工產業鏈,反向輸出軍工技術與零件分包者,所在多有。美軍現在用的各種武器彈藥,有瑞典的神劍(M982)155導引砲彈,德國萊茵金屬的120戰車砲,以色列的戰利品戰車主動防禦系統,長釘反戰車飛彈,鐵穹防空系統也備受關注,據說有台廠承製其鋁合金外殼。俄烏戰爭後,無人機、遊蕩彈藥(巡飛彈)、與各類導引彈藥的需求大增,東歐國家便宜又大碗的軍工產品,也獲得世界關注。全世界的軍工市場,逐漸走向一個開放市場,台灣既有自身防衛需求,又有強大的電子工業與製造業,很有條件踏入國際市場。問題是我們的觀念需要進一步開放,與國際的連結需要進一步加強,而自家的工業技術,也需要進一步的整合與提升。

 

最後是軍方的態度。上述的技術提升與產品開發,都需要軍方的開放態度與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次中科院與軍備局,展出不少另人眼睛一亮的好產品,例如裝甲偵搜車、劍翔系列無人機與巡飛彈、當然還有出名的雄三。以往軍方多以保密為由,封鎖中科院與國內廠商的對外銷售管道,而我國預算有限,軍方採購數量不足以攤平降低成本,也使得國內軍工業空有技術而無銷售業績,這是個極待突破的瓶頸。這次國防展,許多專家詢問展品各項細節後,多會問一句:「軍方有要採購嗎?」答案多是「不知道」。大家也只能相視苦笑。

 

這就涉及一個體制性問題,軍方在軍工產業發展上,到底該扮演一個「發動者」?還是「採購者」?這又牽涉到軍備局與中科院的角色定位。這兩個單位現在的角色,既不是美國DARPA(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那種科研與需求提出單位,又不是以色列拉斐爾(Rafeal)那種純軍工事業體,而是一種不上不下,既提出構案,又不能決定採購數量與技術規格,卻又想統包軍品生產的半官方單位,使得各項投資與研發缺乏效率,很像轉型有限公司前的拉斐爾集團,長年虧損,直到90年代轉型。轉型國家所有的有限公司後,拉斐爾可以向全世界銷售其軍工產品,整個研發團隊有了動力,又有現實的實戰需求與實戰經驗,於是不斷生出好東西,形成一個正循環。在有了此種正循環後,以色列軍隊形同用別國賺來的錢,在養自己的軍隊,整個資金鏈都活了。

 

Patriot 3公司水中推進載具。(攝影:郭正原)

 

這次國防展,中科院不辱其「飛彈扛霸子」的名聲,繼續推出多種亮眼產品,軍備局則追隨其後,證明自己有研發輕型裝備的能力。那國防部為什麼不乾脆將這些軍工單位分離出來,成為民營公司,讓他們也能與國際連結,進出國際市場與供應鏈,並與台灣廠商聯合,形成一個正向營收的軍工產業鏈?

 

重點還是軍方的態度。拿XT-112步槍來說,M-LOK、內紅點瞄具、皮卡汀尼導軌、以及人體工學細節,在在顯示軍備局與兵工單位有能力做出好東西,其精度也高於現在的T-91,但陸軍要採購嗎?陸軍的單兵以至班排戰術觀念要隨之調整嗎?以後各型瞄具是標準配備?可以自行採購類似裝備?還是像現在一樣,一律公發,不准私購?如果不准改換,那上皮卡汀尼導軌有何意義?如果長官們在意的還是一致性的美觀,還是刺槍術,那研發出這種好東西,又有何用?

 

對一個70年來缺乏實戰經驗的軍隊而言,最簡單的方法,是對標一個有實戰經驗的軍隊,努力跟上人家的發展、訓練、與戰術。美軍太高大上,咱們養不起,那以色列總可以吧?!軍方不採購,中科院與軍備局的研發成果就形同流水,那賣去國際市場總可以吧?這次國防展,顯示軍方觀念已在改進,但還是有點卡卡,仍有相當的進步空間。

 

全民國防是個好觀念,但當全民開始關注國防,國防部便得加速拿出更好的東西,讓關注的民眾維持信任與信心,並且擴張其對國軍的肯定與支持。台灣沒有能力去搞美中那種高大尚的太空武器或飛機戰艦,但做出一堆好用的小東西,不見得做儎台,但可以搞彈藥。不見得全得「國X國造」,但能把世界上最好用的技術整合進來,做出我們玩得起的好東西,那不正是一種既能應戰,又能賺錢的好生意嗎?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