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該努力取得美國的濱海作戰艦嗎──兼論海軍二級艦如何重生

劉先生 2023年12月14日 07:00:00
美方源自為近岸作戰想定所開發的LCS,因包括動力系統(自由級)驗證不足與配套理想過高脫離現實而技術未達標等問題而遭詬病。(圖片摘自USS Minneapolis-Saint Paul LCS 21 FB)

美方源自為近岸作戰想定所開發的LCS,因包括動力系統(自由級)驗證不足與配套理想過高脫離現實而技術未達標等問題而遭詬病。(圖片摘自USS Minneapolis-Saint Paul LCS 21 FB)

日前梅復興先生投書提及軍方應有在研究取得購入美國LCS(Littoral Combat Ship,濱海作戰艦)以包括充實我方海上巡邏等兵力短絀等問題,當然不免思及到底海軍水面作戰艦系列日後組建應以哪種局面呈現?

 

海軍是極為燒錢軍種

 

在其他軍事論壇曾有人提及:海軍是上帝懲罰省錢窮人的軍種!可見百年海軍有其道理,任舉正在汰換錦江級巡邏艦為沱江級的量產型每艘總單價約70億台幣,約相當於10架IDF戰鬥機成本總和,12艘沱江幾乎等於120架IDF戰機總金額,何況沱江級僅是作戰艦中三級艦之單一款型,往下尚有光六飛彈快艇,往上還有濟陽級、康定級、成功級與基隆級等,加上支援後勤艦隊以及水下兵力等,特別是絕大多數的後勤艦隊載台皆來自美軍的二手艦使用迄今。

 

沱江級的量產型每艘總單價約70億台幣,約相當於10架IDF戰鬥機成本總和,12艘沱江幾乎等於120架IDF戰機總金額。(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而現行26艘常規水面作戰艦組成,背後包括源自上個世紀六七零年代駐台美軍評估建議數量範圍的最低標,這些堪稱作戰艦中有近半數是租購美軍二手艦而來,好處是省錢,壞處是影響永續自研國艦包括系統裝備,畢竟研製需要時間以及成效難論,租購二手艦某程度風險相對小建軍有交代,除此外如此水面常規作戰艦數量最低標缺點包括因應對面當前下水餃般造艦後的繞台灰色作戰跟監逐顯吃力與損耗加劇,甚至難以輪替影響保修調度與戰備。

 

二級艦復歸的未來編成願景與現實

 

曾投書過,空軍自2016起面對對岸空軍環繞的灰色襲擾處境海軍遲早也會面臨,故應適度擴編海軍水面作戰艦隊予以因應,而非抱殘守缺不變應萬變,但各方拉扯包括資源與政策取向,仍以投入包括面對未來潛在開戰的不對稱軍備投資等,這部分不能說不對,但易失之偏頗。

 

直到2022裴洛西訪台對岸大舉調動數十艘艦艇包圍,我方海軍幾乎所有常規一級作戰艦全數出動跟監與機動待命,可說將家底盡數掏出終嚐苦果,甚至後續要搭配海巡艦艇協助以減輕海軍負擔,但對岸連海警船艦(或相當於海上武警)還未加入灰色作戰便將我方海軍逼入堪謂絕境,自身原本希望新代巡防艦籌獲與後續量產能夠汰換之餘與因應,無奈取得不順導致降級改以導入輕巡防艦也就是二級艦應對。

 

裴洛西訪台對岸大舉調動數十艘艦艇包圍,我方海軍幾乎所有常規一級作戰艦全數出動跟監與機動待命,可說將家底盡數掏出。(國防部提供)

 

而輕巡艦其目的包括圖汰換艦齡已接近60歲的濟陽級,未來打算12艘加上原本二級艦需求卻因外購而升格為一級艦的康定級6艘改裝升級共18艘在內,若因應灰色作戰之損耗經濟性讓包括康定級在內處理,僅能說滿足「最低下限」,

 

蓋對岸當前包圍台海基本款數量每日至少4艘起跳,而灰色作戰應對雖是我方海軍戰備一環卻非全部,考量應對這類有如接力般類封鎖包圍(基於對面造艦累計已達400多艘可運用彈性高出我方海軍甚多)以及勉求兼顧艦艇1/3作業原則與調度彈性,我方所需二級艦數量連同康定級最好能有24艘至少4款艦型為低標,比方各6艘反潛、防空、通用康定、甚至未來效法美海軍二千噸之無人/少人艦型、或包括逐成趨勢的掃雷母艦構型與區域防空特化型也就是主打射程二百公里的海弓三飛彈分散式二級火力支援艦(這二款另外為文論述)兼為巡邏兵力等。

 

甚至30艘二級艦為基本亦不為過,在廣義二級艦數量較現行增加25-40%與4-5款艦型下,就算其中一型使用20年進行期中升級MLU,待首艦驗證完畢只要預算撥付充裕大可數艘同時在最短時間內MLU,既不影響其他艦型戰備訓練等調度也不至於讓整個升級過程耗時過久(康定升級考量調度需求,僅能單艘分年升級加上驗證時間,6艘升級所需時間長達近10年,無法5年內完成)。

 

然而輕巡艦之理想目標攤在現實下,按照海軍歷來作法皆待原型艦充分驗證與調整後方才進行量產艦修改與打造,單沱江艦首艘驗證到第二艘塔江艦打造相隔整整4年多,預期輕巡艦就算趕時間打造得以2026年中交船驗證,再到量產版本開工恐得等到2030後,換言屆時老舊濟陽級剩下5艘恐得死撐賴活到2035後才能完全退役,到時艦齡將近70歲還負擔一線戰備絕無僅有,而關鍵問題在於濟陽級能否順利操作至2035再下課(淮陽號十多年前尚發生過因鍋爐無法點火而在海上漂流數十小時窘況)? 特別在對岸三不五時增加繞台艦艇數量的我方應對可說除了讓海巡艦艇協助外,直到報傳考慮引進LCS前似再無其他備案,而仰賴輕巡艦量產成軍起碼10年後(參見海軍近年造艦實際成果列表)。

 

因此,倘若濟陽級難以因應後續灰色消耗戰所致損耗加劇,卻把希望只寄託在10年後緩慢成軍的輕巡艦隊顯然過於冒險,方才傳出打算評估引進退役LCS濱海戰鬥艦權充包括巡邏與跟監兵力。

 

陰錯陽差的LCS台海巡邏適格性與其他因素探討建議

 

站在原始立場,個人並不希望引進美製二手艦,因反而讓軍方習慣性養成依賴不願紮實研製國艦,哪天美方無適格船艦或不願出售二手艦,海軍不就等著喝西北風或如鴕鳥般讓老艦艇持續操駕汰換延宕?而現實狀況也確實如此,引進美製二手艦既是省錢糖衣,也是國艦系統研發阻礙毒藥,具體而言自2000年初引進二手紀德級後,整整快20年無任何常規千噸以上水面作戰艦投入,且包括美方等也並未傳出有意出售退役神盾堤康給台灣風聲。

 

而美方源自為近岸作戰想定所開發的LCS,因包括動力系統(自由級)驗證不足與配套理想過高脫離現實而技術未達標等問題,讓LCS成為美國海軍效益偏低的載具而遭詬病,包括美國極左派媒體及美海軍年輕軍官皆指陳LCS為失敗專案應應全數退役不該持續建造。

 

然而,於美國海軍歷來堪稱差勁的LCS專案,以為卻陰錯陽差的相對適合台海雖迫於現實無奈(老艦恐撐不住,國艦開發遲緩),特別是因應灰色消耗戰 ,如梅復興先生所言,LCS存活力低於如我方成功級等艦艇屬於輕快巡邏艇等級兵力甚至遠低於我方沱江級,只是包括輕巡艦之所以出台,即因對岸海軍包圍艦艇過半數為千餘噸的056A巡邏艦等,我方則須動用包括每艘245員(相當於現代6000噸以上大型巡防艦編制人力)實編人力的老舊鍋爐艦濟陽級與4000噸以上成功級在內跟監對峙,連同人力在內過度消耗在對岸海軍包圍應對不成比例,蓋這些常規水面艦艇等所搭載重武裝若無發生實質交戰而僅應對灰色作戰可堪呆重,且現有屈指可數常規水面艦消耗在跟監難以就其他戰備項目施展也影響訓練,故應有較為輕快兵力協助。

 

獨立級濱海戰鬥艦首艦獨立號(LCS-2)。(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是以主要滿足基本SUW水面戰需求的LCS特別是鋼構艦體的自由級,操艦人力也少於上述我方常規水面艦,更適合做為好比應付低強度衝突之灰色作戰跟監,至少LCS當前每艘平均操作人力只有濟陽級的35%,相當於近3艘LCS操艦人力方才等同一艘濟陽級,可增進包括巡邏兵員運用彈性與輪替,儘管LCS武裝偏弱,但仍是軍規艦,且我方都能讓武裝更貧弱的海巡艦協助跟監,使用LCS協助跟監誰曰不宜?

 

然而可能有其他軍事愛好者疑問,若武裝較LCS更弱的海巡艦能挑大樑何不讓海巡擔負起跟監對岸進逼軍艦重任?故也不一定需要添購LCS,但海巡主要任務仍以海上執法為重,並非主管作戰,縱使海巡被定位為第二海軍,然而所屬海委會每年僅300億台幣預算不算多,相關艦艇實際成為海軍所需仍僅有少數裝備能達標,甚至海巡艦參加軍方演習作戰仍得由海軍派員協助操辦武器施放,整體仍是海軍主導,既然仍以海軍為主,在此景況則海軍仍或需要相當數量LCS現貨特別是自由級做為包括應對跟監,與因應老舊水面艦艇不堪負荷與造艦速度不及汰換時備援案,尤其針對未來10-15年內緩慢量產輕巡艦時的空窗。

 

LCS綜合成本探討

 

大致概分為營運成本與取得成本二部分,營運成本年前美海軍傳出每艘LCS所需費用每年約近5千萬美金(相較1996年當時作為堤康神盾支援艦爾後除役賣給台灣的紀德級2500萬美金年營運成本),大約是柏克級年營運成本的61%,導致如此高昂營運成本背後要因包括雖是濱海戰鬥艦卻得跨洋如印太地區部屬調度,另一關鍵在於LCS初期僅編制40多位兵員,而把近九成五的保養維修全數外包交由承包商處理,甚至海外駐點維修站的設備與技師人力皆須海運導致養護成本水漲船高,故美軍作法是增加LCS操艦兵員至少一倍以上,並讓這些水兵協助保養維修圖降低外包成本。

 

若海軍取得LCS主要於台海周遭因應灰色作戰,理論跟監速度應多在30節以下,不會有原本跨洋調度且也不會搞高速航行持援,加上可由操艦兵員協助維修保養免去相當承包商之營利維修,故LCS在台操艦成本或能相當降低,只是仍會有人提降低營運成本有限且仍可能高於現役老舊常規水面艦云云,前述或為事實但若非常規水面艦自製量產走得跌撞與現況窘迫,又何需另外添購二手LCS填補困境?安全形勢嚴苛下我們恐難有更佳選擇。 

 

至於取得成本,涉及包括艦上多國系統裝備之轉口再輸出,若都能取得許可與退役艦又多半平均僅服役設定年限25年的1/3而已,不太可能如梅先生所述最低僅需以折舊到5%報廢價取得猶如當年紀德級採購案般(紀德級當年能以接近所謂報廢價購入,在美軍退役時便已服役到設定年限期滿)只需每艘7億台幣,加上自由級早先批次已在進行包括詬病的傳動齒輪模組更換,退役的也在評估是否更換。

 

更換費用每艘8-1000萬美金上下,傳美國海軍與承包商各分攤一半,綜合以上,假使購入至少6艘退役並修復問題傳動之LCS自由級(美軍計畫最終16艘僅會保留6艘後期打造經過動力改良並具備完整水面戰能力的自由級)且最好二年內仍歸熱艦取得否則進入封存階段尚需花更多費用啟封,伴隨個人以為方案在台美共同商議與支付必要費用下,由美方作代表向多國買斷取得LCS上重要裝備系統含後勤備品10-15年連同必要支援所需,再據以交付我國,則所需二手LCS自由級粗估看能否在至多每艘原始造價4.4億美金的一半水位(相較輕巡艦每艘在120多億到量產版預期上漲至140億台幣)連同包括美方計畫關閉的大西洋濱海戰鬥艦訓練設施甚至羅德島州的艦橋任務訓練器拆卸購入,台美再個別分攤方式包括以多餘國防物資扣抵部分採購金額,差額再編列預算支應,或為較理想方式儘管可能吃掉後續部分海軍採購預算。

 

然而事無絕對, LCS的多國裝備仍有很高可能無法轉口到台灣基於原廠輸出國的政治考量,如自由級上的德國TRS-3D雷達、來自丹麥的誘餌系統、瑞典的57mm艦砲、或者RIM-116近迫滾轉飛彈恐面臨移交時拆卸,而可以移交的垂直發射地獄火飛彈與COMBATSS-21戰管系統  ( 若可引進連同輕巡艦的CMS330在內構成2套新一代美系現役戰管系統縱使COMBATSS-21或可能延用到未來的國造大型巡防/驅逐艦上)等則或造成後勤繁複。由於可能取得並非完整基本配備的LCS艦體系統,而有向美方商議下修採購價格空間。

 

倘若取得非完整LCS的短缺裝備系統則評估改以添購國產裝備組裝與整合,例如關鍵雷達可改由國造海蜂眼安裝,近迫飛彈改以海劍羚搭配等,且僅能訴求先求有再求好,甚至評估後如不影響配重平衡者,將LCS後方原本大面積直升機停放甲板安裝少量斜射國造重型飛彈含發射器略增戰鬥能力,由於引進這批二手艦主要針對因應灰色作戰且這類海上無煙硝交手已為我方獨有之日常威脅,故即便改以國產裝備組裝應無需追求到如同原來尚堪完整的系統搭配,故除了準備實質交戰即便是廣義不對稱作戰的各項建軍準備外,更不該忽略包括常規主戰艦艇量產汰換與擴充,因此審酌現時處境應在這幾年排除萬難全力爭取獲得相當數量退役LCS以盡速充實短缺海上巡邏兵力。

 

小結

 

當年藉由美軍顧問團建議數量24-40艘驅逐/巡防艦確保台海與護航需求而讓我方以最低標24艘,無論當時8艘一級艦與16艘二級艦組合或現時26艘一級艦搭配早該在十年前就應適度擴充規模,不是到了火燒屁股才要救急,只是事已至此,待國造二級艦量產順利完全成軍以前(預計在2037-2038),仍得有其他配套如購入這類可能適格灰色衝突應對卻戰鬥能力貧弱的LCS二手艦,時間不等人縱使效費比不佳,恐仍得咬牙籌獲,故主事者應引以為鑒於海軍建軍總體資源調配上更該均衡發展,而非只在水下與陸基反艦兵力偏重卻讓水上常規兵力整建破防。

 

 

※作者為業餘軍事觀察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