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碳關稅已成為中歐間環境與經濟的博弈

胡儷馨 2022年02月25日 00:00:00
碳關稅的實施無非是在宣告將對中國貿易利益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國際間的出口競爭優勢。(湯森路透)

碳關稅的實施無非是在宣告將對中國貿易利益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國際間的出口競爭優勢。(湯森路透)

近年來,國際間興起「碳定價」的討論,筆者將其比擬為一種使用者付費概念,換句話說,污染者必須為污染環境的行為或相關活動支付一定的成本費用,形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碳交易,即為設定溫室氣體的市場價格,透過供需法則,企業可以在市場中進行「排放配額」的買賣。第二,碳稅徵收,其定價方式包括對溫室氣體、化石燃料的碳含量給予稅率,或是透過法規間接地收取費用,例如:燃料稅等。由此可知,碳定價制度不再只是環境保護機制,而是一項經濟利益的交換。

 

有別於上述碳費訂定方式,歐盟則在去年更進一步擬出「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也就是所謂的碳邊境稅,預計先以鋼鐵、水泥以及電力等產品作為首要徵收對象,並於2026年後規定歐盟進口商需購買憑證,以繳納進口貨品碳排的費用,若已採相對應減排措施之出口國,則可減免部分碳關稅。對此,許多國家紛紛表示反對,認為這相當於在國際間自由貿易市場中,設立了一道障礙。

 

以經濟利益角度分析,中國長期為歐盟主要的貿易夥伴國,其去年更是以四千多億美元,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排名歐盟進口市場第一名。想當然耳,中國應當非常反對法案的通過。尤其,鋼鐵、水泥此類能源密集產業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而電腦、電視、手機等多項通訊設備亦為中國輸出至歐盟的主要貿易商品。換句話說,碳關稅的實施無非是在宣告將對中國貿易利益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國際間的出口競爭優勢。然從環境角度觀之,身為碳排大國的中國的確應背負更大的減排責任,為其經濟利益付出相對應代價,以抑制那毫無節制、快速累積的碳排放量。這也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經常無法在氣候合作取得共識之其一原因。在環保與利益的博弈間,過於較勁雙方利害得失。

 

然而,這場遊戲中真的有輸贏家嗎?筆者認為唯有在兩者間取得適當平衡才是真正的智者。若是一時利益的誘惑,而忽略長期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損失,才是短視近利的愚者。因此,國際間積極實施碳定價制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然制度的存在應是為了合作,而非衝突,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失去原有環境保護的焦點。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研究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