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 封不住民心

陳留郡 2022年04月18日 07:00:00
日本野村證券估計,目前有中國45座城市的3.73億人處於某種形式的封控之下,約占全國人口的1/3。(美聯社)

日本野村證券估計,目前有中國45座城市的3.73億人處於某種形式的封控之下,約占全國人口的1/3。(美聯社)

上海封城之後,對於生活上基本需求的影響,所造成的民怨,已經埋下一顆動搖民心的炸彈,只是這顆炸彈在高壓統治之下,很難引爆,長期習慣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中國人,尤其是曾生活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等地的上海人,包括海歸、跨國企業人員及企業主等具有改變生活現狀能力者,將激發重新思考疫情之後「新的生活地點」。

 

「任意執法」導致外國撤僑撤資

 

美國國務院4月9日以中國防疫限制可能導致父母與子女分離,甚至被「任意執法」為由,授權美國駐上海總領館非緊急人員與家屬自願撤離中國。不過這項自願性措施12日變成強制性,並建議美國民眾勿前往香港、吉林與上海。雖然引發中國外交部表示,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提出嚴正交涉。

 

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官網4月16日發布的新聞稿稱,日本駐上海總領事赤松秀一15日致函上海市副市長宗明,反映當地日資企業已因上海的防疫作為面臨諸多困難,甚至不得不將生產轉移到上海以外的地方。目前上海約有4萬日本僑民和1.1萬家日資企業。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長期化,生產經營無法正常運行的狀態已持續了一個多月,對企業事業活動造成的影響明顯日趨嚴重。

 

從4月初以來,進入封閉管理的上海確診感染數字連日攀升,直到15日公布的疫情數字,上海確診感染數字2萬3513例仍是全中國最高——這些暴增的數字,絕大多數都以無症狀感染者居多。上海採取封控措施後,然而仍不斷出現確診者,即使目前改採全域靜態管理,居民足不出戶,但封控期間接連爆發的物資匱乏、措施失當等,除影響生活基本需求,延宕就醫、領藥等導致死亡等消息傳出,上海的民心逐漸動搖,有人預言:疫情之後,將會出現「移民潮」,靜悄悄地飛向海外,當然移民地點不會再包括香港。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4月16日上午通報,15日零至24時,新增2萬4680例本土病例,其中上海市2萬3513例,占了九成五。

 

上海市自3月27日晚間緊急宣布封閉管理以來,已經超過兩周每日通報病例數都超過2萬人,顯示疫情仍在高點。根據上海官方數據,3月1日以來到4月14日,上海新冠感染累計已超過28萬3,000例,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無症狀感染者,無人染疫死亡,已接種過疫苗者無人重症。

 

11日上海宣布進行有序微解封的「分區防疫」,「分區防控」的新措施,劃定「封控區」、「管控區」、以及「防範區」三種模式,「三區」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管理,依然惹得民怨四起。

 

最富裕的中國城市反彈也最多

 

上海市是中國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海歸人口最多的城市,更是中國最富裕的城市,擁有高知識、高收入、豐富國際資訊的居民,面對封城事件,反彈或是反應當是中國之最。

 

中共領導層已把衛生防疫看作是制度之爭,國力之爭,一場與世界、與西方爭優劣的鬥爭。(美聯社)

 

上海常住人口高達2600萬,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市全市戶籍人口1478.09萬人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33.49萬人,占總人口的36.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82.44萬人,占總人口的25.9%,上海市是中國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代表如何讓老人完成全程疫苗(2劑)接種,加強針對「數字難民」的獨居老人保護,均是一大挑戰。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針對2021年海歸大數據分析的報告顯示,疫情後海外留學生回流趨勢顯著增強,2021年預計回國就業學生首次超過百萬,達到104.9萬人,同比增長35.00%。若以2009-2021年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總人數超過566.87萬人,以一線城市就業居住最多,上海市至少超過百萬海歸及曾居住海外者人口。

 

上海市是中國大陸地區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上海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4%,多年來位居中國大陸城市之首。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今年3月披露,2021年上海的全市工業增加值、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收、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在手投資總額4項首次共同實現「萬億級(兆元級)」突破。

 

3.73億中國人處於封控之中

 

日本野村證券估計,目前有中國45座城市的3.73億人處於某種形式的封控之下,約占全國人口的1/3,每年貢獻約7.2兆美元的國內生產毛額,這其中上海市所佔比重之最,除影響中國的經濟成長,當然上海市富裕人口也是最多的地方,他們對此次疫情封城政策的經驗與觀感,勢必影響他們未來生活居住地區與方式的選擇。

 

雖然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吳寰宇14日表示,上海仍有很多物資在流通,上海繼續落實居民可繼續藉由社區團購等方式採購生活物資,各街鎮的保供物資也正陸續配送到居民家。

 

但對許多人來說,「斷糧」早就不是傳聞,而是自身真實面臨的危機。沒有核酸檢測無法就醫、有氣喘、洗腎等患者,因無法及時就醫死亡,患有多重共病,譬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老人,斷糧又斷藥,「數字難民」的獨居老人,無法使用智慧手機及網路團購搶糧等,封城下的上海,生命變得十分脆弱。

 

「紐約時報」日前也發表文章指出,中國防疫政策已成單純為迎合習近平政績的「毛澤東式」運動;文章指出,習近平不理會專家的建議堅持「清零」,堅持使用2020年時大規模病毒檢測、隔離和封控的做法。這給上億人的生活按下暫停鍵,再一次的政治凌駕科學的例證。

 

文章指出,中國政府以控制疫情為名,正在把在新疆使用的壓制社會手段越來越多地用於全國其他地方。

 

早在「新冠清零」政策推出之前,中國曾有過「麻雀清零」政策。「紐約時報」回顧1958年官方動員全國人民消滅麻雀,因為毛澤東宣布麻雀是毀壞莊稼的害鳥。中國各地的老百姓敲打鍋碗瓢盆,點燃鞭炮,揮舞旗幟,不讓麻雀落地,估計幾個月內,全國就殺死近20億隻麻雀。麻雀的幾近滅絕讓昆蟲大量繁殖,造成農作物破壞,這是接下來導致數千萬中國人餓死的大饑荒的原因之一。

 

「新冠清零」政策可能不會再出現「麻雀清零」政策所導致數千萬中國人餓死的大饑荒,尤其大多數市民未歷經過大饑荒,但「新冠清零」卻讓上海市民開始感受到食物的可貴,生活在缺乏食物等基本需求下的恐懼,更感受到自由的重要,是否能夠自由選擇生活方式,是否仍要回到食物配給、甚至沒有食物的日子。

 

雖然穿著全身防護服的警察、武警等可強制隔離上海市民、強制徵收民眾房屋、甚至行使「合法」的暴力抓走民眾,政府可隨時監控網路上微博、微信等訊息,傳遞「生活實況」的社群文章很快就遭到封鎖。

 

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但社群文章一篇又一篇的出現,曾發表於中國微信公號「摩耶夫人」的文章《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一度在微信平台被刪除,刪前後台閱讀量超過2,000萬,被稱為史上閱讀量最高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但接著類似訊息的文章又出現。

 

換言之,政府「新冠清零」政策能透過政府強制力管制民眾行動,限制民眾自由,現代社會網路的發達,卻壓制不掉民怨的聲音,一篇一篇文章遭到刪除,接著一篇一篇文章出現,民怨的積壓自然造成海歸、有國外生活經驗、具有經濟實力的上海市民重新思考,未來是否隨時可能再次生活在「摩耶夫人」的文章《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所描述的:「現在的上海人,每天晚上清點完冰箱憂心忡忡地睡下,每天早上搶完菜後忐忑不安地點開上海發佈的資料,接著開啟一天的核酸、抗原、團購、罵娘,以及求助。」

 

食物的滿足、生活免於恐懼是否屬於基本人權。

 

中國防疫政策已成單純為迎合習近平政績的「毛澤東式」運動。(美聯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些年不時提及的口號「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大陸的防疫成果又進一步增強了北京當局的「制度自信」。

 

習近平「新冠清零」政策正代表他們自認為「制度自信」成功,中共領導層已把衛生防疫看作是制度之爭,國力之爭,一場與世界、與西方爭優劣的鬥爭。以其在遏制新冠疫情方面取得成功,作為中國治理體系優越性的證據--特別是與西方民主國家相比,後者的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中國。

 

上海封城事件是習近平「四個自信」、「新冠清零」政策的延伸,還是否是民眾對其政權信心鬆動的開始?或是再次清洗江澤民上海幫勢力的運動?

 

至少政策無法掌握民心,無法滿足民眾生活基本需求、免於恐懼自由時,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六十年前的中國,上海封城事件後,將會激發「有能力選擇」的民眾重新思考疫情之後「新的生活地點」。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關鍵字: 上海封城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