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讓中華民國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給賴清德的520建言(之三)

陳嘉宏 2024年05月09日 07:02:00
如何讓支持中華民國的人在此刻仍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這將是賴清德未來執政的重要課題。(美聯社)

如何讓支持中華民國的人在此刻仍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這將是賴清德未來執政的重要課題。(美聯社)

美麗島民調日前針對台灣人兩岸主張進行調查,認同「海峽兩岸是兩個不同國家」的有76.1%,認同「海峽兩岸屬於一個中國」的有9.7%,認同「海峽兩岸屬於同一個國家」的僅有5.5%。這個數據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的台灣人統獨立場趨勢相近,也就是有高達8成5的台灣人反對傾向統一或立即統一的主張。

 

如果繼續針對該民調進行政黨交叉分析,會得到更有趣的發現。民進黨的支持者有95.2%認同「海峽兩岸是兩個不同國家」的主張,民眾黨的支持者也有83.7%認同,而即使在國民黨的支持者裡,認同「海峽兩岸是兩個不同國家」也有50.7%。換言之,不僅有8成的「小草」支持「兩岸兩國」,竟也有一半的國民黨支持者認同中華民國台灣與對岸是兩個國家,這跟外界一般認知國民黨是個「統派政黨」其實有不小的落差。

 

賴清德在這次總統大選只拿到4成的選票,即使是蔡英文創下記錄的2020年大選,也只有5成7的選票,這代表有3成左右的台灣選民,他們雖然認同兩岸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但並沒有把選票投給民進黨。誠然,投票行為很複雜,有的人考量經濟能源,有的人考量政黨或候選人形象,有的人純粹是因為對同一個政黨長期執政感到不安;不過,這種兩岸主張與投票行為之間的落差對民進黨既是警惕也可能是個機會,很值得即將就任總統的賴清德深思其中的緣由。

 

屢次精準預測台灣選舉結果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解釋台灣政治現象時,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台灣認同」。在小笠原的定義裡,「台灣認同」不同於傳統的台灣民族主義強烈地拒斥中華民國,卻是一種歷經民主化與台灣化的中華民國的國家性,是一種對台灣的民主政治及對台灣的強烈歸屬意識。如果要做出一個更明確的操作型定義的話,「台灣認同」不僅涵括傳統的台灣民族主義者,也必須加上主張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華民國派」。

 

所以,如何解釋有3成主張兩岸兩國的選民卻不願投給民進黨的現象?中華民國恐怕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詞。從選舉勝負的角度分析,與其囊括台灣民族主義者的絕大多數支持,更重要的是獲得「維持現狀派」的過半支持;如何讓真正支持中華民國的人能夠在台灣安身立命,也才是民進黨總統能否穩固其支持度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此,可以給賴清德三項建議:

 

首先,不要動輒用兩岸統獨的立場來解釋重大政治爭議與朝野衝突;簡言之,就是不要輕易地「抹紅」對手。「抹紅」很容易,但「抹紅」也會讓執政團隊與支持者失去思考反省的能力,久而久之會成為慣性與惰性,自動關閉自己與非綠支持者之間的溝通管道,喪失在任何時候可能的支持。

 

第二、中華民國派固然重視中華民國台灣的主體性,也談「抗中保台」,但他們同樣重視(或更重視)「和中友中」的主張。所以,賴清德應該延續選舉時將「和平」當成關鍵字的基調:就是為了「窮盡一切努力地追求和平」,才會「窮盡一切努力地準備戰爭」。

 

第三、傳統民進黨人不喜歡主動提到中華民國,因為他們認為這不脫離「未來一中」、「一中屋頂」,此一主張會讓國際社會誤認兩岸關係是一中爭議,反有害於台灣的國家安全。關於這一點,蔡英文一方面宣示用《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但在處理國際事務上,卻用盡力地區分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她這種「內外有別」的處理方式其實頗值得參考。

 

事實上,過去8年來,台灣的國際地位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美國國務院近年來開始質疑中共曲解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否定中共企圖將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中國「一中原則」不當連結的作法,這是過去台灣人所難以想像的事。台灣需要的是亦步亦趨地連結國際社會的友台勢力,以護持自己的主體性;而非在此刻衝鋒陷陣,成為現狀的麻煩製造者。

 

台灣的認同問題是個橫跨戰後70多年的複雜議題,它隨著國際局勢、兩岸關係以及台灣的內部政治一直有不同的面貌。賴清德身為一個必須接受選舉洗禮的政治人物,在未來4年不斷地「往中間走」是他執政的不二法門;如何讓支持中華民國的人在此刻仍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將是他未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