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出口有這麼容易嗎

焦鈞 2019年01月13日 07:00:00
中國市場對台灣水果的青睞,有一半以上的因素是來自於「非消費因素的民族主義情感」。(圖片摘自陳菊臉書)

中國市場對台灣水果的青睞,有一半以上的因素是來自於「非消費因素的民族主義情感」。(圖片摘自陳菊臉書)

首先要說的是,台灣水果拓展海外市場,不論是緊鄰的日本、香港、中國,或是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遠赴中東、北美,都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只不過,一句「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這樣簡化式的競選口號,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後,好像真有這麼回事是的!所謂的「首波」進入香港市場的「高雄農產品」,更讓人誤以為過去香港市場從來沒有賣過台灣水果。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深入探討,水果出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哪項品項適合外銷

 

這個命題看似有些問題,但確實是當前台灣農產品「走出去」的一大困境。首先,「適合出口的水果」不僅僅要看哪些品項,還要考慮到後端銷售的儲運、保鮮與風味適應性;不耐儲運的,就得「提早採收」或「利用高科技」以延長生鮮蔬果的保鮮期──也才能延長銷售時間;可惜的是,提早採收會影響風味,這時候就要仰賴「品種改良」,研發出「適合長期儲運的品種」。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富士蘋果」,不僅耐保存、又透過氮氣庫的「催眠儲存」延長蘋果的保鮮,使得蘋果這個品項成為「長銷性」的可終年販售的商品。

 

反觀,對比亞熱帶氣候的寶島台灣,水果生長期相對較短,如果以正常熟度採收保鮮期也多不過10天,當中最耐儲存的扣除「柑橘類」之外(柑橘類是美國、南非等農業大國的強項商品),香蕉、火龍果與番石榴,大概是少數可以長途運輸的水果;技術成熟的貿易商,尚可將鳳梨釋迦在中國市場賣到火紅,有很大原因是靠著特殊專利的保鮮技術(運用乙烯抑制原理)。

 

這回高雄市政府選定的「蜜棗」,是一種保鮮期極短的水果品項,也就表示他的「貿易風險」極高,為了爭取更長保鮮勢必得以費用較高的空運方式,這也代表產品末端售價將隨之調高。這是生鮮農產品出口的兩難:想要有市場競爭力,中間費用非得省;中間費用省不了,就得把自己的農產品當精品來賣。因此,試問台灣有哪些生鮮蔬果已經達到了「精品」的消費市場水平?坦白說,如果以紐西蘭櫻桃與日本草莓為標準,確實台灣外銷生鮮蔬果的「產品定位」仍有很大一段路要挑戰。

 

哪些國家喜歡台灣水果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膝蓋式反射回答:那就是中國市場!可惜的是,中國市場對台灣水果的青睞,有一半以上的因素是來自於「非消費因素的民族主義情感」;也就是說,冠上「台灣」二字的農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就擁有較高的產品定位。雖然,從一九九0年代開始,中國市場就已經興起台灣水果熱潮,中國南方沿海省份與海南島,台商也絡繹不絕前往栽種台灣水果,但「正牌台灣水果」讓廣大中國二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外的百萬人口城市)消費得起,也就不過是這二、三年的事情。

 

生意最忌諱炒短線,一窩蜂式的搶進市場,缺乏長遠布局與規畫,只會把市場「瞬間做死」。(圖片摘自陳菊臉書)

 

聰明的韓國瑜市長看出了這個商機,因此喊出了「南南合作」,又要其他縣市生產者支援好的水果來外銷。於是乎問題來了:如果高檔水果全賣到中國市場,請問台灣的水果高端市場豈不就全數被進口商品所取代?當然,這是一個市場機制的問題,但在物以稀為貴,加上兩岸之間的年節送禮習俗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是否供應得了「如此龐大的高端水果數量」,不無疑義。

 

做生意最講究誠信。今天說得天花亂墜,改天辦不成就是自尋死路;生意最忌諱炒短線,一窩蜂式的搶進市場,缺乏長遠布局與規畫,只會把市場「瞬間做死」。這回媒體報導的「香港水果嘉年華」活動,似乎已步上此後塵,不得不慎!

 

依筆者對香港市場的了解,近5百家超市有超過八成掌握在百佳與惠康二大系統,其於日系小型連鎖超市不到一成;能夠「消費得起」台灣「精品水果」的,除了日系超市之外,就是這二大體系旗下的「高端副品牌超市」。但真正的問題在於,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加上缺乏農業生產,全世界的水果幾乎都往香港塞,除了應付本地市場消費之外,也做為前進中國市場的基地與消費櫥窗;因此,台灣水果在香港,是與全世界的高端水果在競爭;我們無虛妄自菲薄,但也切忌千萬不可夜郎自大。

 

新加坡更是一個有趣得探討案例。每每台灣農產品出口,新加坡的名字一定會題在討論名單上,原因不外乎新加坡的農產品仰賴進口需求極大之外,與香港及為類似的戰略地位就新加坡是前進鄰國馬來西亞的前哨據點;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華人社會色彩,飲食習慣的相近性讓台灣的農產品多了一分競爭的優勢。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新加坡固然是華人社會,但更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都會型國家,也就是說,新加坡和香港相同的是,在新加坡超市內看到的,同樣也是來自世界各國的農產品,特別是鄰國馬來西亞,以及遠自南半球的澳洲、紐西蘭,更不要說歐洲的農業強國荷蘭、亞洲的日本等農產品,都是新加坡超市架上的主力商品。

 

「蜜棗」是一種保鮮期極短的水果品項,也就表示他的「貿易風險」極高。(圖片摘自陳菊臉書)

 

在此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主事者是否真正地了解外銷市場的現實面?還是只是紙上談兵,口號喊爽一下,等時間過了媒體都忘了,也就沒人會記得還有多少水果賣到香港、賣進新加坡了呢?

 

品質標準化

 

這回韓國瑜市長顯然有備而來,不過幕僚提供的訊息顯然是從網路上隨意抓來的。韓市長這麼說:「希望農漁民本身也要重視產品品質、農藥殘留檢驗要合格,外銷出去時『自己不心虛』,國外消費者才會再買台灣農漁產品。韓說,農產品外銷『要先蹲好馬步』,外銷產品要做好有機及生產履歷認證。」前段話韓市長說對了,但後半段關於生鮮農產品出口的規範,真正要依循的是「Globe GAP」,也就是「全球性的良好農業生產規範」,在這個部份,韓市長岳家所在地的雲林,其結球萵苣生產基地為何能夠創造每年一千個貨櫃出口日本,仰賴的出口標準就是Globe GAP,而非國內自己訂定的產銷履歷或有機認證。

 

因此,外銷農產品的計畫性生產仍是成敗關鍵;政府所能夠做的是從旁輔導「團結生產者」,建立生產端農民與讓中間貿易商更公平的採購合約價購環境;同時,要與中央政府合作,協調各縣市產區「規格標準化、分期出貨」。在屏東與高雄,已經有毛豆出口日本的成功案例可為參考,韓市長想要引領風潮帶著台灣水果出口的雄心固然值得欽佩,但最終仍要回歸專業與市場機制,才能真的讓農民靠出口賺大錢。

 

※作者為《水果政治學》一書作者、前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秘書、現任雜糧基金會代理執行長。

關鍵字: 水果銷中 韓國瑜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