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賣菜郎:韓總與臺北農產

焦鈞 2019年04月12日 00:02:00
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如果若真是個「賣菜郎」,那也把這個總經理位置給坐小了!(攝影:李智為)

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如果若真是個「賣菜郎」,那也把這個總經理位置給坐小了!(攝影:李智為)

「賣菜郎」是個甚麼概念?傳統上我們說「mai菜ㄟ」,指的是在傳統市場的擺攤販賣蔬菜的人;這是賺得辛苦錢,每天一早要去市場批貨,回到市場攤位之後還要分貨、理貨;當天沒賣完的,還要冰存。很多菜的保鮮期只有短短一、二天,沒賣完的「耗損」也相當可觀。菜販是辛苦的勞動階級,無庸置疑;菜販的在社會底層打拚,很多第二代接手之後開始轉型,讓店面更加明亮衛生、小包裝符合市場需求;總之,菜販絕對和「公司總經理」連結不上關係。

 

去年地方選舉,台灣政壇出現一位自稱「賣菜郎」的政治人物,他頂著「前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的頭銜,有人稱他為「韓總」(甚至是韓導),他則自稱為「賣菜郎」。這個賣菜郎一瞬間,彷彿神力加持(其實是特定媒體吵作),取得了對農業發聲的「話語權」;一下子說高雄「又老又窮」、一下又說要讓高雄「貨出去、人進來」,並特別直指要幫高雄的農產品找通路,讓農民賺大錢。

 

「賣菜郎」推陳出新的華麗口號,讓人一陣耳暈目眩,大家開始跟風,民眾也誤以為他就是那一位蹲在菜市場喊價賣菜的小菜販;這位賣菜郎用誇張的肢體語言,以及極不政治正確的口吻,向輿論製造一種「因為我擔任過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所以我是『賣菜郎』」的印象連結。問題是,他是個「賣菜郎」嗎?這樣的賣菜郎又是個甚麼概念的「賣菜郎」呢?

 

解構賣菜郎

 

「mai菜ㄟ」是一個職業別,也是身分的識別;「賣菜郎」是被創造出來服務政治人物形象使用的話語。所謂的職業不分貴賤,「mai菜ㄟ」就是社會運轉的一個重要螺絲釘,這樣的職業賦予他的身分識別,是連結到民眾每天日常生活重要的民生物資需求滿足的提供者;「mai菜ㄟ」不會管政治顏色,他只在乎菜價的高低、市場的買氣,以及子女的溫飽。

 

可是,「賣菜郎」不是!賣菜郎被操作成為一種「政治圖騰」,特別是巧妙連結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等於賣菜郎這個「社會印記」,是韓導腦袋太聰明,還是我們太愚蠢,虧韓導想得出這樣的話術,把過去幾任的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一下子全被比下去;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如果若真是個「賣菜郎」,那也把這個總經理位置給坐小了!

 

但,賣菜郎終究不是「mai菜ㄟ」。這個賣菜郎曾經是手上管理超過600位員工,掌管全台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年營業額破百億元超級公司的總經理,怎麼會是個「賣菜郎」呢?更不可能是市場內的「mai菜ㄟ」!賣菜郎的符碼往自己身上一貼,就遮蔽了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的真實身分,搖身一變與「mai菜ㄟ」同位階,以為這樣就是「接了地氣」。

 

臺北農產公司的韓總

 

韓總的演技一流,確實用賣菜郎的身分,取得了接地氣的鎖鑰。但臺北農產公司的韓總,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北農總經理」,是可以「喊水會結凍」的;北農總經理手中握有的資源,超過任何一家公司。因為,臺北農產公司連結了全台灣的蔬果產銷班,市場內又有超過五千名的蔬果大盤商,買賣兩端的人際網絡資源,無人能比,怎麼會是一個小小的「賣菜郎」而已呢!?

 

臺北農產公司連結了全台灣的蔬果產銷班,市場內又有超過五千名的蔬果大盤商,買賣兩端的人際網絡資源,無人能比。(照片摘自吳音寧臉書)

 

臺北農產公司的韓總,連續三、四年遭遇風不調、雨不順,蔬果價格爆起暴跌,使得批發市場收益隨之水漲船高(這裡面有很複雜的公司治理模式),農民賺大錢,消費者卻苦哈哈----臺北農產坐收交易手續費3%,加上停車場租金收益,讓韓總一年多出快一億元新台幣的「超額盈餘」可以使用。手中握有重金的韓總,怎麼會是個單純的「賣菜郎」呢?這樣的賣菜郎,也和傳統市場裡的「mai菜ㄟ」,也落差太大了吧!

 

賣菜郎「附身」在韓總身上,似乎變成他的「專屬」;但,社會大眾都遺忘了這位賣菜郎背後的真實身分:臺北農產公司前總經理,絕對不是個「mai菜ㄟ」。如今,看著這位「賣菜郎」天天在電視機面前賣水果、賣農產品,媒體造神,莫過於此吧!

 

※作者為《水果政治學》一書作者、前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秘書、現任雜糧基金會代理執行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