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台灣首次檢出米酵菌酸 王必勝:毒素罕見無須苛責北市府

上報快訊/藍誼軒 2024年03月29日 11:09:00
王必勝表示,此案非集體進食,米酵菌酸十分罕見,請社會勿苛責北市第一線人員。(王侑聖攝)

王必勝表示,此案非集體進食,米酵菌酸十分罕見,請社會勿苛責北市第一線人員。(王侑聖攝)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截至目前累計18例個案,衛福部昨天(28日)舉行臨時記者會,公布呂姓死者體內驗出「米酵菌酸」,這是國內首見,因此提醒民眾勿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中的澱粉發酵食品,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則指出,此案十分罕見,請外界不要苛責台北市第一線人員。

 

台灣食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年僅39歲的呂姓男子於寶林茶室用餐後,疑食物中毒逝世,昨相驗後竟發現「米酵菌酸」。對此,王必勝表示,目前僅是初檢報告,雖與專家先前會議討論的方向吻合,仍非最終結果。他呼籲,案件相當罕見,請大家不要苛責台北市第一線人員。

 

台灣歷史上未曾出現「米酵菌酸」,不過國際上曾出現相關紀錄,包括印尼、中國、莫三比克等。食藥署長吳秀梅指出,印尼在1895年首見米酵菌酸中毒新聞,當地人食用當地發酵椰子漿製成的傳統食品;中國2020年出現因食用玉米發酵的酸湯子的中毒事件。

 

除亞洲地區外,東非國家莫三比克2015年一場葬禮,也發生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3天內就造成59人逝世,最終多達75人死亡、196人送醫治療,化驗後才證實,葬禮參與者喝下的小米啤酒,竟也出現因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米酵菌酸」。

 

據悉,椰子、玉米、米製品若存放在攝氏22至33度的酸鹼值中性環境,適合唐蒼蒲伯克氏菌迅速增殖,也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因此,如何「預防」也成關鍵,吳秀梅提醒,避免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就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則說,米酵菌酸有強烈毒性,人體細胞需要能量才能適當運作,粒線體就像細胞中的發電廠,產生三磷酸腺苷(ATP)能量後開始相互運作,然而,當米酵菌酸攻擊粒線體,就會造成體內所有細胞在短時間內失去能量、消亡。

 

姜至則解釋,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腎臟、腦,症狀包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可能併發血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休克,目前國內外報告致死率約在30%至100%間,最嚴重恐在20小時內死亡。

 

王必勝表示,由於此案症狀嚴重,也非集體進食,都是靠著回溯、通報才找到個案,因此也感謝北醫、馬偕、三總、新光的醫師,相當有警覺性。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