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撤離中國會轉向印度? 紐時:新德里要強化這3點才能翻盤

王能斌 2024年01月03日 17:25:00
印度總理莫迪(中)去年出席印度航展,藉此強化印度航太產業在全球產業鏈的角色。(美聯社)

印度總理莫迪(中)去年出席印度航展,藉此強化印度航太產業在全球產業鏈的角色。(美聯社)

位於南亞次大陸上的印度,近年來由於地緣政治與人口優勢等因素,正逐漸成為外資企業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新興目標,進而使其股市表現強勁,經濟成長也交出亮麗成績單,但專家也指出,印度若想要在中國外資撤退潮之中獲益,仍需強化基礎建設以及各產業的研發投資,此外,政府官僚體系的效率也有待大幅改善。

 

紐約時報駐新德里南亞經貿特派員崔佛利(Alex Travelli)透過專文表示,印度股市在2023年的表現居於全球前段班,且政府對機場、橋梁、公路以及潔淨能源的投資更是遍地開花,且去年預期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可望達到6%,高於美、中等全球主要經濟體,未來榮景看似唾手可及;但在此同時,印度國內企業對於研發以及生產能力的投資正在縮水,且大部分的資金都湧入了股市之中,長期外資挹注也出現衰退,使印度景氣看好的同時,也出現看壞的警訊。

 

 

中國「外資撤退潮」形成印度大好機會

 

報導指出,現任的莫迪政府設定了經濟規模在2047年追上中國、成為已開發國家的目標,多數經濟學家則認為若要達成願景,印度必須將經濟成長維持在8%到9%的水準。出身於印度、現任矽谷創投資本公司Celestra經營高層的維斯萬納坦(Sriram Viswanathan)指出,在地緣政治驅動下,使在中國的外資出現撤退潮,且這些資金目前正試圖尋找產業供應鏈中的替代選項,因此「印度的機會來了」。

 

然而世界銀行駐印度主管庫美(Auguste Tano Kouamé),在2023年4月的一場記者會中表示,除了能引發產業「吸引性的群聚效應」(crowd-in effect)的大規模公共基礎建設之外,印度需要進行「能夠吸引私營企業投資的深度改革」,且目前熱錢湧進印度股市進行短期投資,而非對印度公司進行收購,也證實了外界對於印度長期發展缺乏信心的趨勢。

 

雖然印度股市、經濟成長表現亮麗,但資金集中於股市,凸顯出各界對長期發展信心不高的現實。(美聯社)

 

 

吸引外資必須軟硬兼施

 

曾任莫迪政府首席經濟顧問、現於美國布朗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家蘇布拉瑪寧(Arvind Subramanian)表示,雖然印度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展基礎建設,致力打造對外資友善的環境,但外國企業在印度營運所面臨的窒礙仍然存在,其中最常見的便是政府機關的繁文縟節,各機關重複管轄的情況甚高,光是取得必要許可就已然曠日廢時,更遑論相關法規的實行或適用。

 

此外,印度當地的消費結構也是外資卻步的因素之一,報導指出,印度人口雖然超過14億,但具有一定程度消費能力的人口卻僅約2000萬左右,其餘人口則深陷食物、燃料費用高漲困擾之中,因此蘇布拉瑪寧表示目前外界「恐難認為在印度的投資能獲得保障」。

 

即便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但絕大部分都深受物價飛漲所苦,具有一定水準消費能力的不過2000萬人。(美聯社)

 

 

產業鏈持續撤出中國 印度應抱持開放心態

 

但蘇布拉瑪寧同時也指出,印度若能抓準機會,就能從中國手中爭取到一定程度的國際貿易量,其中最為明確的例證就是蘋果公司,該集團目前正緩步將生產線移出中國,雖然旗下的iPhone在印度只吃下5%的市場,但全球有約7%的iPhone從印度出口,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更預估到了2025年,全球將有將近25%的iPhone都將在印度生產,因此蘇布拉瑪寧強調印度應該「抱持開放心態」,試圖爭取更多外資進入,使產業獲得有力的發展動能。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