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王星之外】新望遠鏡可望揭「第9行星」謎團 挑戰太陽系形成理論

高詣軒 2020年06月29日 13:35:00
曾經被視為第9大行星的冥王星。(湯森路透)

曾經被視為第9大行星的冥王星。(湯森路透)

自冥王星2006年降格為矮行星,太陽系僅剩下截至海王星的「八大行星」。然而,美國天文學者近年觀察較遠星體的軌道後,發現部分星體軌道極為扁圓,很可能是受到遠處大型行星的牽引,因此推斷應有第9顆行星存在。若得到證實,可能翻轉當前對行星形成的認知。

 

有關假設行星的推論最早在2014年登上《自然》(Nature)期刊,但至今未能透過實際觀察來證實。現在,隨著設在智利的大型巡天望遠鏡「魯賓天文台」(Rubin observatory)將在2022年全面啟動,天文學家樂觀表示,如果第9號行星存在,魯賓天文台將能觀測到,結果可望「改變太陽系科學」。

 

 

海王星之外的神祕空間

 

2014年3月,美國卡內基科學學院(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天文學者雪柏(Scott Sheppard)和北亞利桑那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的特魯希略(Chadwick Trujillo)合作,發表了未知行星的設想,之後相關證據便持續浮出。被問到有能多確信時,雪柏保守表示:「可能性大於不可能」。

 

如今「9號行星」的謎團或許即將脫離設想階段。《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魯賓天文台開始運作後,將大幅有助觀測9號行星,提供確切證據。屆時要是真的發現9號行星,可能徹底顛覆現有關於太陽系形成的理論。事實上,沒有人能解釋為何會有大型行星在離太陽那麼遠的地方形成。

 

 

目前已知最遠的行星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比地球遠約30倍,也就是30天文單位(AU)。而從海王星軌道之後算起,直到太陽系的邊緣,還存在有約10萬天文單位的神祕空間,這層空間被稱為遠太陽系(distant solar system),幾乎占了太陽到最近恆星之間約3分之1的距離。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Clyde Tombaugh)就是在「遠太陽系」偏內側的部分,發現直徑約只有月球3分之2的「前第9大行星」冥王星。20世紀末後,望遠鏡的進步使得學者能觀測海王星之外的更多小星體,其中大多數小於冥王星,一直到2005年,美國學者布朗(Mike Brown)發現了鬩神星(Eris)。

 

鬩神星的體積與冥王星類似,甚至可能大一些,因此要是冥王星屬於行星,鬩神星就應當算是「第10大行星」。當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只得匆忙開記者會宣布10號行星的發現,只不過此後約一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就將冥王、鬩神都列為「矮行星」。

 

 

從星體軌道推論「9號行星」

 

但學者仍持續探究海王星之外的廣大空間。2012年,雪柏和特魯希略開啟尋找「新9大行星」的道路。他們利用智利的「托洛洛山美洲際天文台」,探尋著更多遙遠星體,其中名為「2012 VP113」的星體特別吸引他們的注意,它的綽號是「拜登」(VP為副總統英文縮寫,時任為拜登)。

 

雪柏和特魯希略發現,「拜登」軌道離太陽最近的距離是80天文單位,而最遠距離則飄到440天文單位,意味拜登的繞日軌道非常橢圓扭曲。更值得注意的是,拜登軌道和另一星體「賽德娜」(Sedna)有異曲同工之妙:賽德娜的公轉軌道距日橫跨76、937天文單位,也是極為橢圓。

 

 

《衛報》引述雪柏表示,拜登和賽德娜這種奇怪的軌道,應不是獨自形成。透過電腦模擬的結果可推論,兩星體的形成位置應比現在還接近很多,是後來受到其他較大行星的重力互動後,才導致成現在的結果。奇妙的是,兩星體公轉軌道被牽引的方向似乎大致相同。

 

隨著雪柏和特魯希略檢視其他星體,就越是發現這些星體軌道似乎有個共通的模式:這些星體似乎是被同一個大型星體所牽引,就像是牧羊犬帶領著羊群移動一樣。學者的推論是,能夠做到這件事的,就是有一顆相對較大的行星存在遠方,質量約是地球的2到15倍。

 

 

這項說法在2014年提出後,激起天文學界對於新的9大行星的興趣。2015年,雪柏和特魯希略又進一步發現了「2015 TG387」星體,綽號為「哥布林」(Goblin),是次於賽德娜和拜登,另一個軌道傾斜程度極高的星體,此一發現也使這種軌道模式「純屬巧合」的機率再降低。

 

雖然有其他學者不以為然,但也有研究者支持兩人對於9大行星的設想。2016年,加州理工學院學者布朗和巴特金(Konstantin Batygin)發表了他們對於資料的分析,同意雪柏和特魯希略對於「9號行星」大小和距離位置的見解,甚至也估計了行星可能在的天體位置。

 

 

是行星?還是黑洞?

 

近期雪柏則常透過日本在夏威夷的「昴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搜尋更多有關第9號行星的證據,甚至也希望直接觀察到那顆見首不見尾的行星,然而卻宛如大海撈針。假使該行星真的存在,發出的光線也是非常微弱的,而蒼穹之大根本難以找起。但是,情況即將有所改變。

 

《衛報》指出,即將開眼的魯賓天文台望遠鏡,可說是能吞噬天空的巨獸,其他望遠鏡或許要花數月到數年來調查整個天空,但魯賓望遠鏡只需3個晚上,如此反覆觀測,就能透過比較差異,來抓到移動中的星體。雪柏指出,要是該行星存在,魯賓可以觀測到,「將改變現有對太陽系科學的所知。」

 

 

當前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是一片圍繞太陽的物質形成,物質之間彼此匯集成小型物體,小物體又互相碰撞結合成較大的星體,最後形成現在的各大行星。距離太陽越遠的物質則越稀薄,也代表就理論上,太陽系的偏外圍應沒有足夠的物質去形成大型行星。

 

有學者認為,傳說中的「9號行星」原本應會發展成木星、土星的伙伴,只是因重力互動而停止增長、移動到較遠的地方。英國杜倫大學學者斯科茨(Jakub Scholtz)則認為,在遠端牽引小星體的並非所謂「9號行星」,而是黑洞。若是如此,由於黑洞不會發光,魯賓望遠鏡便無從看見。

 

雖然黑洞的說法有其可能性,不過現階段來說,許多天文學者似乎仍較相信在遠方有個還未發現的行星。這個地球失散多年的兄弟姊妹,或許可望在未來某一天,首度映入世人的眼簾。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