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為什麼叫做「春秋」?原因跟那位「至聖先師」有關

楊照 2020年07月10日 07:00:00
《孔子:決戰春秋》劇照(圖片取自時光網)

《孔子:決戰春秋》劇照(圖片取自時光網)

傳統中國歷史敘述將東周分成兩個時期,前段是「春秋」,後段是「戰國」。戰國時代很好理解,那是很直接的描述,那個時代最大的特色,就是幾個僅存的封建大國無止息地彼此爭戰。競爭敵對的國持續戰爭,是之謂「戰國」。

 

日本史上也有戰國時期。從西元一四六七年到一六○三年,近一個半世紀間政局紛亂,群雄並起,各擁武力互相爭戰,一直到德川家康統一大局,才終結彷彿沒完沒了的戰爭局面。但日本史絕對不會有春秋時期,因為「春秋」的命名來源和「戰國」大不相同。

 

作為時代名稱的「春秋」是怎麼來的?它來自一本書的名字,就是《春秋》,或稱《魯春秋》。魯是封建古國,明確繼承了周人特殊的歷史精神,強調歷史記錄的重要性,是歷史記錄最完整的國。《魯春秋》留下記錄的兩百多年時間,就被稱為「春秋」時代。

 

《春秋》這個書名則來自書中固定的記錄方式,先標示哪一年,然後說哪一季節哪一月。例如「春正月」、「夏六月」、「秋八月」或「冬十月」,因為每一條都有春夏秋冬,就從中簡稱為《春秋》。《春秋》是目前留下來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每一年記錄的條目不多,當然是特別選擇過的,於是我們可以安心地假定,能夠被寫進《春秋》的,應該就是當時人們認為重要的大事。

 

哪些是大事呢?《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照《春秋》,「祀」的記錄相對沒那麼多,但「戎」就幾乎無所不在。封建宗法的沒落,一方面反映在原本重要的儀式逐漸變得「行禮如儀」、不當一回事,甚至不時被忽略遺忘;另一方面也反映在國與國之間的戰事愈來愈頻繁。

 

另外,《春秋》中經常出現的記錄是關於繼承的。周人原本建立了嚴密的宗法世系,親族關係規定清楚而嚴格,上一代死了而下一代該誰繼承、如何繼承,都在宗法世系中制訂好了,但到了這個時候,一個國君或世卿死了,常常引發繼承上的紛爭,顯示既有的宗法規定愈來愈收拾不住局面了。

 

透過《春秋》,我們能夠察知這個時代的「大事」,不過《春秋》行文簡略,無法細膩地顯現人們面對大事時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有怎樣的想法與感受。還好,《春秋》本文之外,還有「三傳」——《公羊》、《穀梁》、《左氏》——流傳下來。《公羊傳》、《穀梁傳》基本上是解釋《春秋》字義的,最特別的是《左傳》,採取的形式是「以事解經」,也就是記錄事件中的人物、經過,甚至對話,補充《春秋》的簡要內容。

 

以《左傳》搭配《春秋》,再將前面提到的涂爾幹《自殺論》放在心上,我們看見特殊的現象——春秋時期留下了那麼多自殺及與自殺相關的記錄。

 

其中一個是在《不一樣的中國史》第二冊中提過的子路之死。衛國大亂,孔子的一名弟子高柴從衛國倉皇出逃,遇見了走相反方向要進入衛國的子路。高柴想阻止子路,告訴他衛國大事不可為,但子路沒聽從,他在意的是自己作為衛國公子孔悝的家臣,明知道孔悝有危險,不能不前去營救。

 

在衛國國都的城門口,子路又遇到守門的公孫敢,公孫敢也勸子路別進城。子路的反應是:「現在這是誰在跟我說話啊?是我認識的那個公孫敢嗎?你不是身上也有職務與責任嗎?卻為了自身的利益就逃避了。我子路不是這樣的人,我領人家的俸祿,就該去幫人家解決患難。」公孫敢仍然不放子路進城,但城內有使者要出城,子路就趁機闖進去。

 

進去之後,子路直接去挑戰挾持了孔悝的蒯聵,蒯聵被激怒了,派兩名力士石乞和盂黶將子路殺了。子路臨死前還故意將自己打鬥中斷開的帽帶繫好,諷刺蒯聵不知禮,蒯聵氣得下令將子路剁成肉醬。

 

看過這則故事,想一個簡單的問題:換作是你,你會做和子路一樣的選擇嗎?進一步想:在周遭你認識的人裡,有哪一個會做和子路一樣的選擇?不是十幾二十歲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而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性命?

 

宋代儒者葉水心評論子路之死就感慨地主張:在那個時代,因為尚未受到「佛」、「老」思想的感染,人的生命有一種特殊的元氣。我們先不追究是不是佛、老思想影響改變了這份元氣,但事實是,子路身上的確有些和我們一般生活經驗很不一樣的特質。高柴勸子路回頭,公孫敢不願放子路進城,乃至孔子聽說了高柴阻止不了子路的事,痛苦地預言:「這回子路死定了!」都清楚顯示子路是在知其必死的情況下做了這樣的抉擇;換句話說,雖然最後死於兩名力士之手,子路實質上是自殺的。只要有多一點求生的意念,他就大可以不進城,大可以不用那種方式挑釁蒯聵,大可以不死。子路之死,死於他堅持將作為家臣的責任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中國史3:從爭戰到霸權,信念激辯的時代──春秋戰國、秦》,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