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AIT主席迎接賴清德的「三部曲」用意

李濠仲 2023年08月15日 07:00:00
AIT主席羅森伯格為賴清德的紐約僑宴預錄歡迎詞,並表示期待兩人「舊金山會面」。(攝影:李濠仲)

AIT主席羅森伯格為賴清德的紐約僑宴預錄歡迎詞,並表示期待兩人「舊金山會面」。(攝影:李濠仲)

賴清德出訪巴拉圭過境美國,從消息曝光、美國國務院證實,到訪團實際抵達紐約,所謂「疑賴論」(美國不信任賴清德)的訊息操作一直沒間斷,不只透過各式社群媒體散布,且一度「成功」由英國《金融時報》「揭露」,說美方官員曾要求台灣政府澄清賴清德的「走入白宮說」。這當然可視為之前「疑美論」的延續,一前一後,「疑美論」,是為製造美國隨時可能為了自身利益犧牲台灣的輿論,「疑賴論」,則在形塑美國對賴清德「台獨意識」有疑慮。

 

只是,「疑美論」部分,在近期「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2024年度國防授權法和《台灣國際團結法案》陸續登台後,已等同一定程度被稀釋,藉由台美間稱之為「結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呼籲「美台進行軍事合作」,再到「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明示,含括經濟、軍事和國格維護,這在任何正常國與國之間的互動中,當然都會被視為關係拉近的證明。

 

若因反對民進黨,以至於過度操作「疑美論」,那麼之後無論是民進黨之外哪一個黨執政,有可能直接反轉現行的台美關係?中國已可否取代美國,直接成為台灣全面利益(軍、政、經)結盟的首位?以中國現況,「疑美論」或是虛的,「疑中論」一直以來才是實的。

 

至於「疑賴論」,就又比「疑美論」更虛胖。當然,「美國不疑賴」的反面,並非就是指「在2024總統大選中挺賴」。以過去李、扁、馬、蔡歷任台灣總統為例,透過美方政、媒使用語言、動作表現、訊息釋放,確實可以藉此分析美方的「偏好」,但今天之前,台灣並沒有如拉美國家,存在著真實意義的「反美派」,只要台灣沒有「反美派」,美國自然就沒有必要「押注」,沒有「押注」問題,自然也就沒有疑不疑誰的問題。更何況台灣歷來選舉結果未必都「符合美方期待」。

 

不過,卻也可以說,當台灣「疑美論」繼續被操作擴大,幾達相當程度的台灣民意,真正的「反美派」就很可能成形。至於在推播「疑賴論」的同時,卻反而也是在淡化「疑美論」的效果,因為只要愈強化疑賴論,就是在為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銘創造「親美」空間,這從郭台銘數度(為總統大選)訪美,柯文哲亦暗示可能再次訪美,以及侯友宜即將訪美可看出,此刻「疑美論」顯然已被先行放下,甚至沒有人疑美了。

 

另方面,「疑賴論」若遭渲染、發酵過頭,則也不符美國利益。這是任何民主國家選舉常識,一如所有國家對美國總統可能再由拜登、川普對戰,進而採觀望態度一樣。疑拜登、疑川普,可以是不同國家,各自內部媒體、學界解讀,官方立場唯有「不予置評」,才可能對接下來的對美關係保持正常彈性。

 

於是,當台灣特定陣營將「疑賴論」放頌到超越國與國分際界線,我們看到的就是美方主動再又將刻意傾斜的論調平衡回來。首先是國務卿布林肯親自證實賴清德以台灣副總統身分過境美國的「常態化」,繼之,就是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三步驟說明,第一步是透過推特發文:「AIT期待在VP @chingtelai(台灣副總統賴清德推特帳號)轉機前往巴拉圭期間迎接他!」等於對「賴清德過境未能見到AIT主席,形同遭降格」的傳言止紛;繼之,羅森伯格再為賴清德的紐約僑宴預錄歡迎詞,並表示期待兩人「舊金山會面(賴清德回程過境地點)」,進一步正式傳達官方立場,最後,當然就是「舊金山見真章」。

 

 

羅森伯格接待賴清德「三部曲」,凸顯的是美方的謹慎,一來避免釋出影響台灣選舉的訊號,二來則是為顯有滑坡的「疑賴論」踩剎車。在近年愈往制度面發展的台美關係中,賴清德於總統大選熱季(向來被視為台美中超敏感時刻)「平穩」過境,其實也吻合蔡英文過去和美方的互動模式──在敏感時刻,共同管理風險(尤其指面對中國)的共同立場。在這現勢下,還有人再自稱「美國知道我是『no surprise』的人」,或說「我是美中台三方『最大容忍數』」,恐怕都只是在自曝對台美關係的疏遠和無知而已。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