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賴清德民調破4成的選戰意義

陳嘉宏 2023年08月28日 07:02:00
賴清德成功的出訪行程幫他拉開與在野黨總統參選人之間的差距。(美聯社)

賴清德成功的出訪行程幫他拉開與在野黨總統參選人之間的差距。(美聯社)

連續三個不同的民調顯示賴清德在總統大選的支持度已經突破4成,這代表什麼意思?或可從台灣過去的總統大選民調記錄裡找出蛛絲馬跡。

 

上次在總統大選最後關頭出現4成民調的候選人,要回溯到2012年大選時的馬英九。那一次大選,馬英九與蔡英文一路鏖戰,多數時刻由馬英九維持5%左右的領先。2012年元月2日,《中國時報》做出封關前最後一次民調顯示,馬英九支持度為39.5%,蔡英文為36.5%。而元月14日投票當天的結果是:馬英九689萬票,得票率51.6%;蔡英文609萬票,得票率45.6%。

 

許多人常把民調數據當成投出來的選票比例,但民調數字代表的其實是全體選民的投票意向。民調4成,是意味此時此刻全體選民裡的4成想投票給該名參選人。若以4年前總統大選台灣有1931萬合格選民為基準,4成的選民共有774萬。這774萬人未必會傾巢而出投票給賴清德,他們之中可能會有人因為投票當天身體不舒服、臨時有急事,或者根本勝負已定而不出來投票,最後的得票數要看當下的「催票率」而定,但一般而言,領先方的催票率會比落後方稍高,這是為何2012年馬英九封關民調只領先3%,但最後結果卻贏了6%的原因。

 

這兩天,所謂的非綠陣營又出現侯正柯副(或柯正侯副),郭台銘任立法院長的天馬行空式幻想。姑且不論這種分贓式的鋪排實在讓許多選民心生厭惡,賴清德民調破4成就是在告訴整個非綠陣營:當賴清德的實際得票率可能已經接近或突破5成時,不管泛藍是三組、兩組,甚或是整合成一組人,不管你再怎麼「棄」,要如何「保」,都已經注定無法在總統大選裡勝出。

 

由於總統立委選舉合一,這場選戰還不至於變成勝負已定的「垃圾時間」,但賴清德能在投票前4個月就拉開差距,有以下幾項因素:

 

第一、選舉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遊戲,更不是「切豬肉」,不是我這邊少了一塊,就去其他地方多切一塊來補就好。從常識出發,當柯文哲答應成為別人的副手,那些支持柯文哲的2、30歲選民,就不可能再跟隨他;同理,侯友宜如果自甘為小,也會有不少老國民黨支持者因失望而轉身。這還不說侯柯倆人還各自揹著他們所屬的政黨,其中利益盤根錯節,根本上就與藍白合的路徑相衝突。所謂的「非綠整合」,其實一直都是個假議題。

 

第二、從去年底地方選舉結束到現在近10個月,整個泛藍(非綠)陣營卻都在討論「非綠整合」的假議題。但郭柯侯越「整合」越渙散,越被賴清德拉開,其實是因為整個泛藍(非綠)陣營始終不願正視彼此路線歧異問題,既沒有理念願景,就只剩下權力分配,郭柯侯各懷鬼胎,終至選民失望離去。

 

第三、在台灣所有的選舉裡,總統大選是最「議題取向」的選舉。所謂的「議題取向」,意指選民會比任何選舉都更重視參選人對兩岸、國防以及台灣的國際連結的主張。民進黨經過蔡英文8年執政,已經將他們的看法完整地呈現給選民;但國民黨不是語焉不詳,就是端出連遭兩次總統大選否決的馬英九式論述出來搪塞。賴清德這波民調起漲點就在他成功的出訪行程之後,隨著選舉日逼近,兩岸論述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突顯。

 

選總統,候選人的個人條件固然重要,但真正的關鍵在政黨的路線與治國藍圖。連續三次總統大選,泛藍陣營一直花了太多的時間去找「能贏的人」,卻始終吝於討論「能贏的路線」,這才是它屢屢在選戰後期遭民進黨參選人甩開的原因。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