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美式激烈初選都好過郭台銘旁門左道「整合」

李濠仲 2023年08月31日 07:00:00
在美國總統初選制度的映照下,郭台銘所稱整合在野黨,便像是錯過了時機,且用了錯誤方法的旁門左道。(美聯社)

在美國總統初選制度的映照下,郭台銘所稱整合在野黨,便像是錯過了時機,且用了錯誤方法的旁門左道。(美聯社)

8月24日美國共和黨第一場總統參選人辯論會登場,川普因支持度遙遙領先,遂以「缺席」觀望,由其他八位主要競爭者為「爭取第二名」展開激烈競爭,每個人且都直接亮出底牌。雖然這場辯論事前被形容為「無關大局的煙火」,但仍吸引了近1千110萬人觀看(根據福斯新聞當晚收視率估算)。

 

以「公開辯論」做為總統初選機制之一,民主、共和兩黨皆行之有年,負責轉播的電視台更將它視為「美國民主的超級盃」,儘管初選辯論向來很少真的扭轉選情,卻對美國民主發展影響深遠。

 

民主黨本次已決定由拜登競選連任(雖然有消息稱紐約前市長彭博有意捲土重來),2020大選時,則是川普先「定於一尊」,民主黨則競爭者眾。因為當時民主黨一開始尚未出現「獨領風騷」的參選者,在爭取提名過程中,彼此廝殺火藥味便相當濃厚。在幾乎毫不留情面地相互批評下,確實一度造成民主黨支持者高度擔憂,認為「同室操戈」,等於是在為川普鋪平連任之路。

 

但跳脫選民焦慮,假若是來自媒體、學者或選舉觀察家分析,當時反而是樂見民主黨參選者的交相辯論,甚至建議面對川普前,應是愈激烈愈好,因為這正是在混沌之中審查總統參選人的最有效方法,藉由彼此的「攻訐」,一來突出各自的弱點,二來或可拉開差距,如此才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合格的候選人」。

 

當時包括現任總統拜登、紐約前市長彭博、資深參議員桑德斯和沃倫等領先群,每一個都受到嚴厲攻擊,事實證明,不只沒有一個候選人是完美的,每個人的政策目標也都有脫離現實的盲點,可以說,不管是誰,參選之路都必然十分顛簸。

 

起初,不只參選人之間交相駁火,各自的支持者為了力促支持對象出線,也紛紛加入戰局。而很清楚的,過程中每個參選者其實都是在高強度壓迫下,逐漸克服自我軟弱、妥協的一面,若對照之後川普向民主黨競爭者展開的攻勢,可以說,如果當初拜登沒有承受住初選中同志的輪番批評,他之後在和川普一對一辯論時,恐怕很快就會招架不住。

 

因此,當時即有評論認為,民主黨激烈的初選,讓各參選者赤裸裸接受殘酷的質問檢驗,是避免之後遭川普一系列攻擊,進而出現尷尬、困窘的最好訓練。畢竟川普犀利的言詞風格,連以辯才著稱的希拉蕊也討不到便宜。

 

此外,同陣營的辯論,除了能區分出誰是議題設定者,誰又只能被牽著鼻子走,更重要的,在總統初選半世紀辯論歷史經驗中,亦證明了它也能刺激選民做出更明確的判斷,因為面對面攻防,沒有媒體、公關、幕僚塗脂抹粉,競爭者本身的優劣,就又更一目了然。

 

美國總統初選辯論之所以成為選舉中重要環節,正因為它即使無法確保「最強的候選人出線」,任誰經歷過激烈的辯論,參選者必然都會變得更強大。同時,也能提供給支持者有意義的參考訊息,眼看有人知難而退,有人被看破手腳,有人耐力不足,有人終於突破重圍後,則支持者「整合」實已發生在其中。

 

本屆美國大選亦然。就算川普在黨內已取得大幅領先,但企業家拉馬斯瓦米、前副總統彭斯、前南卡羅來納州州長海莉,乃至同以一定幅度贏過前三者的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卻沒有因為支持度遠不及川普就放棄辯論舞台,這當然仍是一個向全國行銷自我的機會,但重點在對支持者來說,他們的每一句發言,都有助於重整共和黨人的思緒,同時再投射到川普身上,去評判「川普是否就是答案」,這也符合了美國總統初選辯論立意之一,即將支持者對參選人封王、封聖的主觀情緒,讓位給對參選人現實紀錄的反思。

 

所以,初選辯論決不會成為浪費時間力氣的儀式性、象徵性活動。從上屆民主黨、本屆共和黨拳拳到肉的參選者正面對決,看似激烈,卻反而更符合民主內涵下的「整合」路徑。由此看日前宣布參選總統的郭台銘,儘管他大聲疾呼「在野整合」,但從不要「便宜賴清德」到和對手「喝咖啡」,在美國總統初選制度的映照下,他的整合,便像是錯過了時機,且用了錯誤方法的旁門左道。

 

※作者為《上報》主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