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侯友宜欠缺「外交性格」 訪美也惡補不來

李濠仲 2023年09月14日 07:00:00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所說侯友宜訪美有國際關係學者、前外交官、國民黨海外部同仁等8人隨行,這反倒像是在呼應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說過的:「國際議題是侯友宜的弱勢。」(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所說侯友宜訪美有國際關係學者、前外交官、國民黨海外部同仁等8人隨行,這反倒像是在呼應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說過的:「國際議題是侯友宜的弱勢。」(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2021年12月8日,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部助理部長伊利·拉特納(Ely Ratner)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提到:「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對美國盟友和夥伴網絡具定錨作用──從日本列島一直延伸到菲律賓和南中國海──(台灣)對該區域的安全和捍衛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重大利益皆至關重要…」後來他這段話被多個媒體、期刊引述,意味這確實可作為美方各界對台灣戰略地位的普遍認知,同時也是美國政府、智庫必然關注台灣總統大選(包括每個參選者)的原因。那麼,正在美國訪問的侯友宜,真已做好準備,要擔任被美國視為如此重要國家的領導者了嗎?換個更切身的角度問,侯友宜真已準備好帶領台灣迎面當下的國際時局嗎?

 

根據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所說,侯友宜此行共有包括國際關係學者、前外交官、國民黨海外部同仁等8人隨行。以「陣仗」言,或為顯現侯友宜總統參選人的規格高度,但以隨行者背景的「刻意為之」,其實反倒像是在呼應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說過的:「國際議題是侯友宜的弱勢。」

 

侯友宜因為高票連任新北市長,有新北市執政優勢,進而獲得國民黨提名參選總統,無庸置疑是有實力的地方型政治人物,不過,遇上總統大位競爭,以這段間的社會評價,尤其民調表現,他的劣勢便又顯露無遺。劣勢之一(對選總統很重要的)正如陳玉珍所述。至於侯友宜「國際議題的弱勢」則包含了兩個層面,一來,長期任職警界,加上著眼地方事務,因而他不只欠缺「外交經驗」,最大問題恐怕在於他連基本的「外交性格」都付之闕如。後者,且應該才是讓侯友宜在國際議題上處於弱勢的關鍵。

 

近一兩年來,先是全球疫情大流行,後有牽動世局的烏俄戰爭,幾乎每一事件都間接促成了台灣和國際間的連動性,加上中國對台海安全的威脅已達全球「家喻戶曉」,則接下來的台灣總統,就更不可能故步自封於內政視野,國家元首「首席外交官」的功能角色只會頻繁出現,何況台灣在「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的比重,近年亦有朝常態國家趨勢發展的傾向,如果總統對國際政治過於陌生、脫節,則台灣的下一步將無法想像。

 

因而,當侯友宜一再對涉外事務(包括兩岸)彷彿照本宣科般複誦劇本台詞,等於一再證明個人對國際政治顯有障礙。衡量一國元首的涉外能力,通常可藉由儀式、象徵、興趣、力量和想法五個要素評量。「儀式」代表外交禮儀是否得宜;「象徵」代表在國際上行事拿捏的好壞(例如拜登和沙烏地阿拉伯王儲拳碰拳打招呼就被罵到臭頭);「興趣」代表個人對國際事務的熱衷與否;「力量」則在有無能力維護國家威望;最後「想法」即是判定你的外交工作屬於實證主義還是變革主義。

 

從後往前推,侯友宜的「想法」很明顯仍停留在「藏拙」階段,既不若實證主義(有意推動台灣國際能見度),也不像變革主義(給予台灣新的國家定位),而是傾向於一種虛無的外交極簡風格(把台灣總統選舉簡化為戰爭、和平選擇),若以實際成果驗收,自侯友宜獲得國民黨提名到親身訪美,說服成效卻相當有限,這又牽動了「力量」的表現,侯友宜始終在「涉外能力信任度」民調上敬陪末座,已說明一切;至於「興趣」,相信沒有人會認為侯友宜對國際政治涉獵豐富,另一方面,他或者連對自身相關的「國家地位」也長期模糊以待,由此才無礙他可以在陳水扁執政時期被拔擢為警政署長,再轉而受國民黨的朱立倫重用,擔任新北市副市長,直到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第一關卡,就是受到深藍版國家定位的挑戰和質疑。

 

最後,檢視侯友宜的涉外能力,其實就剩下「儀式」和「象徵」兩樣,對他來說,這才是他此行訪美的最重要目的(或意義)。比起其他參選者,侯友宜又更需要藉由這兩者來補足自己其他方面的劣勢,偏偏,根據國際外交舞台上普遍的說法:「只有新進人員和沒有安全感的人,才會在表面功夫及儀式性的活動上如此著力。」

 

更不利的是,台灣面臨當下美中競爭,地緣政治挑戰,當過去比重不輕的「象徵性」、「儀式性」外交漸次退位,且愈直接面對實戰外交時,一個「突然要選總統」的市長,外交經驗猶可趕工加強,一旦欠缺的是「外交性格」,恐怕是任誰也替他惡補不來。

 

※作者為《上報》主筆

關鍵字: 侯友宜 訪美 外交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