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減輕環境負擔,利用生物分解塑膠廢棄物成為科學家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士聯邦研究所 (WSL)團隊更在最近,於阿爾卑斯山及北極地區發現了可在低溫下消化塑膠的微生物...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下,一次性醫療用品成為全球民眾自我保護的必備物資;人們鮮少注意到,這為環境帶來超乎想像的危害。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刊...
口罩雖然有助防疫,卻可能危害地球健康。 《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最新研究指出,因為疫情、全球每月估計使用...
世界上首個由氣泡構成的水中垃圾屏障,近期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揭幕。這項「大氣泡屏障」(Great Bubble Barrier)計畫是由當地新創企業與政府合作,用簡單方法就能攔阻河中廢...
日本著名景點「奈良公園」以野生鹿隻獲遊客喜愛,然而在過去近5個月,公園內相繼有14隻鹿死亡,其中有9隻死後被發現胃中堆有塑膠袋。 當地鹿隻保育團體貼出照...
日本大阪G20峰會29日落幕,成員國領袖通過《大阪宣言》,確認自由公正且平等的自由貿易原則,並達成「藍色海洋願景」協議,各國同意在2050年前,能將海洋塑膠垃圾減為零。 ...
多個東南亞國家陸續拒收來自外國的「洋垃圾」。印尼官員15日表示,已將5個貨櫃的垃圾退回美國,印尼不希望變成「垃圾場」(dumping ground)。 《法新社》報...
為了減少海洋汙染,英格蘭將於2020年4月起嚴格控管「一次性使用」(Single-use)的塑膠製品,包含塑膠吸管、塑膠棉花棒等,其中每年平均用量3.16億支的塑膠攪拌棒更被全面...
2018年1月起,中國宣布禁止進口塑膠廢棄物,以維護環境品質,導致全球塑膠廢料流動產生重大波動,中介商也急於拓展能夠多收塑膠廢品的地點,馬來西亞尤其「趁虛而入」。據...
處理海廢問題刻不容緩!近日花東沿岸4天3起鯨豚擱淺死亡案件,海洋保育署與中華鯨豚協會19日進行擱淺柯氏喙鯨胃內容物清理檢查,盤點發現胃內充滿大量人造垃圾。而16日在離...
處理海洋垃圾有解方?研究時間耗時5年、長達610公尺,被用來收集太平洋中央塑膠垃圾的大型浮管「威爾森」(Wilson),16日就定位、正式開始「值勤」。 「海洋...
Audi 環境基金會與合作夥伴再生島基金會 (Recycled Island Foundation ) 攜手合作,以回收塑膠廢棄物打造而成的環保水上浮動公園於荷蘭鹿特丹正式揭幕。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