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南韓到澳洲等國家都曾遭遇中國的「經濟脅迫」,北京以經濟和貿易作為武器,報復國際上的政治爭端。2021年,立陶宛允許我國以「台灣」名義在當地設立代表處後,中國...
當國際媒體越越來關注2024年的台灣選舉,並紛紛把這當作台灣「民主派vs.親中派」的對決時,似乎也讓對此越來越焦慮的中共,不擇手段繼續尋找著「介選」的手段與理由。原訂...
繼日前突然公佈台灣貿易壁壘調查結論後,中國21日再次發動突襲,宣布將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台灣丙烯等12項稅目進口產品的協定稅率,生效時間就在台灣大選投票...
中國商務部於15日公佈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結論,認定台灣對中國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時隔台灣大選不到1個月,國安人士直言,以手法及其目的來看,中國這項舉動「就是...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低調訪中之際,北京突然宣佈,經調查後認定台灣對中國貿易限制構成貿易壁壘。國安消息指出,包括美國在內,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北京介入台灣大選的種種可能...
對於福島第一核電廠核處理水排放入海後,中國全面封殺日本水產品,美國駐日本大使易曼紐透露,美國首度開始採購日本水產品供應駐日美軍伙食,以協助日本抵銷中國的「經濟戰...
自今年4月12日起,中國商務部對台灣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商品進行半年的貿易壁壘調查,但在本月9日又以本案情況復雜,將貿易壁壘的調查結果延後至2024年1月12日...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將於19日至21日舉行,峰會最後聯合聲明草案提早曝光。根據美國知情官員透露,七大工業國集團預計在聲明中納入「中國環節」,針對中國的「經濟脅迫...
2021年12月9日,媒體披露中國警示歐洲的跨國企業,稱其須停止使用立陶宛的零組件或貨品,否則將無法於中國市場販售其商品或取得供給。這是自「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於11月1...
第二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 EPPD)23日以線上方式舉行,除討論兩國關切的供應鏈韌性、數位經濟合作等議題外,針對近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