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造船人才已等待海鯤號太久了

陳政宏 2024年03月01日 07:00:00
海鯤潛艦於2月27日順利下水測試,是我國工程史上值得自豪的輝煌里程碑。(台船提供)

海鯤潛艦於2月27日順利下水測試,是我國工程史上值得自豪的輝煌里程碑。(台船提供)

海鯤潛艦於2月27日順利下水測試,是我國工程史上值得國人自豪的輝煌里程碑。但相關育才、留才的措施應該與後續艦的改良研發同等重要,各界宜盡早支持、啟動。

 

軍方重視造船專業人才

 

2023年3月14日邀請學界六十多名造船領域師生參觀海昌工廠IDS的製造過程後,專案召集人黃曙光上將隨即以「海權與潛艦」為題赴各大學巡迴演講:3月17日就首先到成大系統系,兩三個月後分別到中山大學海下所(5/3)、海洋大學系工系(5/4)、台大工科海洋系(6/2)、高科大輪機工程系(6/8)等相關系所。他一再強調造船專業人才的重要性,並以鮮少對外揭露的資訊說明關鍵防衛作為以及對造船專業人才的渴求。

 

成大王助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去年9月20 日舉辦「衛海必成-育才成林」論壇中,邀請產、軍、學界巨頭討論「未來造艦人才需求與培育策略」,會中共識是:因為台灣維持海上交通線是經貿與安全的必要條件,因此海洋政策與發展策略應提高至國安層次,運用國家整體資源,從人才培養、裝備技術、造船產能等整合規劃,透過國輪、國艦的「全壽期管理」落實執行,才可確保國家安全,鞏固經濟發展及社會運作。最近爭取後續預算時,軍方與台船也都分別表示續留專業工程人才的必要性。實因潛艦設計與製造皆特殊艱難,育才不易。

 

需要保留核心設計人才

 

美國的知名智庫蘭德公司在2005年曾為英國核動力潛艦發展所需人力做過評估報告。雖然核子動力潛艦的技術較柴電動力複雜多,所需人力較多,但我們是首次自行設計潛艦,據之寬估並不為過。依此報告,開發一艘新潛艦所需的設計人力,包括專業工程師與製圖員的數量從開發週期第一年的十餘人成長到第六~七年時達到巔峰的750人左右,其中的專業工程師約有350人,隨後開始建造時逐漸減少到兩百多人,但專業工程師的數量必須一直維持一百出頭,直到銜接下一艘船為止。這核心的兩百多人包括造船工程師、輪機工程師、系統工程師共約60名,船體、輪機與電機製圖員共約42人,焊接、噪音振動、結構、應力與動力工程師共約35人,設計管理與製圖管理者約25人,測試者約10人,供應商約20人,輻射防護工程師5人。

 

至於在兩艘新船設計中間,若要保持這些設計人力,那這些設計人力要做什麼?蘭德的報告指出幾種可能:舊船型的改良設計、繼續從事新的概念設計、設計無人水下潛艇、設計出口用的柴電潛艇、與美國或其他盟邦合作、國內合作等。除了出口外,其他幾項是我們也都可以嘗試的。

 

各校軍艦設計相關課程

 

除了留才外,也需持續培養新進人力以代替退休與中途離職者。這當中,除了一般機械、電機工程師的來源充分之外,比較關鍵的是造船工程師的培育。過去五十年來,我國的造船工程師皆來自台大、成大、海大、高科大等四校的造船系,雖然現在除了高科大外各校紛紛更改系名,但都仍保有約一半造船工程專業的師資與育才功能。此外,軍方的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造船系(現與兵器系、車輛系合併為動力及系統工程系)則是軍方造船工程研發官的搖籃。

 

國內之前雖然未曾造過潛艦,更遑論自行設計,但學界一直有少數師生始終保持對潛艦的興趣。因此,對此次IDS的研發並非毫無準備。筆者根據各校課程網站的公開資料整理近年國內大學曾開軍用艦艇相關課程如附表所示。除了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海軍官校理所當然會有軍艦設計相關課程外,成大是台灣目前提供軍艦設計課程最全面的大學:成大系統系除了相關造船專業基礎科目,現在由淺入深,從大一到研究所分別有「潛艇技術與文化導論」、「潛艇流體動力學」、「潛艇概念設計」、「水下載具設計」、「船艦設計實務」等五門軍艦相關課程,不只已開出完整的軍艦設計課群,並有學習路徑圖。此外,海洋大學也開設入門的潛艇概論及研究所程度的潛艇設計原理;高科大與台大也有船艦工程課程。

 

 

潛艦設計育才、儲才已30年

 

其實高教界為造艦育才的準備由來已久。成大造船系1970年代從海軍挖角來的陸磐安教授,曾於1985~1986年到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進修一年,並獲贈潛艇設計講義。後來他即以此為基礎從1990年代就開始在成大研究所與大學部的選修課程中教授潛艇概念設計。而後1998年指導研究生李尚學(85級學士、87級碩士)的「潛艇之觀念設計」是全國第一篇以潛艇設計為題的學位論文、也是第一篇非軍校的潛艇學位論文。陸教授講義發展逐漸成熟後,2002年由成大出版了台灣第一本中文潛艇教科書《潛艇概念設計》。台船公司從事IDS設計的中高階工程師中,也有幾位當年曾修過陸教授潛艇概念設計課的成大校友,可說是育才儲才三十載,用在一時。

 

此外,因為潛航器或潛體可能指ROV、AUV等無人載具,也可以是魚雷、潛艦,較難判斷是否直接有關,但也都算相關的研究。這部分國內各校就更早開始有相關研究了:潛體從1984年起,潛航器從1991年起到今都有相關碩士論文,學校遍及台大、國防大學(中正理工)、成大、中山、海大。

 

續辦國防學士班

 

雖然如上述,國內非軍校已培育不少國防科技人才,但很遺憾國防部卻於去年臨時把與幾所頂大合作招生的國防學士班制度喊停。雖然清大、成大的教務長都力挺國防學士班,也表達強烈續辦的意願,國防部與其他大學卻因前幾年招生狀況不夠理想而意興闌珊。但是根據成大二十年前與海軍官校試辦類似作法的經驗,發現仍可培養出少數、優秀且擔任重要職務的國防科技人才。例如某生當年在成大系統系就讀四年,假期回到海軍官校受訓,畢業時獲兩校學士學位,再於海軍服役,任至小型艦長,退役後回成大進修碩士、到民營造船廠擔任造艦工程師,再赴先進國家進修造船工程博士,現已取得學位及造船技師專業證照,回國續任民營造船廠造艦工程師。

 

特殊稀有性人才育才與留才皆不易;近年來擴大的造艦計畫好不容易有機會讓他們有發揮的舞台。(台船提供)

 

我們認為以國防學士班這種制度培養出來的國防科技人才,能比普通科技軍官或頂大培養出來的一般工程師更能對國防科技發展扮演關鍵角色,不只可協助國防科技研發、國防科技政策制定與推動、科技作戰、武器籌獲等傳統角色能有重要貢獻,更能以熟悉不同領域的經驗,而在軍民溝通、軍產學界合作,甚至是國防外交、國際軍商合作等方面發揮難以取代的功能。因此,國防學士班人數雖少,未來仍應細水長流的方式,以少量經費長期支持、培育。

 

行政立法應持續合力強化國防

 

有國防抱負的造船人才已經等待太久了,而特殊稀有性人才育才與留才皆不易;近年來擴大的造艦計畫好不容易有機會讓他們有發揮的舞台,為避免人才流失、傳承中斷的問題,期待今年新的行政院團隊與新科立法委員都能持續大力支持國防建設與人才培育。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