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驕傲視角:認定巴勒斯坦為歷史犧牲 以色列只剩下自滿情緒

班阿米 (Shlomo Ben-Ami) 2019年08月23日 07:00:00

班阿米

 

台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教授

曾任以色列外長(2000.11 – 2001.03)

著有《戰痕、傷口與和平》

 

 

以色列又將面臨一次議會選舉,而巴勒斯坦人幾乎沒有被提及。此次投票正值美國推動以經濟為核心且構思極為糟糕和平促繁榮計畫之際。

 

隨著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不再破壞以色列的經濟繁榮或國際地位,以色列國內政治議程幾乎已經對它不再提及。

 

9月進行的議會選舉將是以色列2019年來的第2次。

 

4月9日進行首次選舉後,以國總理納坦雅胡的利庫德(Likud party)黨贏得了120個席位中的35個,但卻未能組成執政聯盟。在議會宣誓就職後還不到1個月,就在投票中遭遇了解散的命運。

 

此次失利與巴勒斯坦沒有任何關係。

 

納坦雅胡是因為一項軍事法律草案所產生的分歧而失去部分右翼聯盟的支援(事涉針對極端正統猶太人的一項豁免令),主要因為他在賄賂、欺詐和失信等方面將遭到起訴,更讓他法獲得主要中間反對派藍白黨的支持。 

 

至於現在已經開始的死氣沉沉的競選活動,僅有的短暫活力來自於與腐敗相關的誹謗及其他人身攻擊,多數涉及納坦雅胡及其家人「帝王般的(kingly)」行為。對利庫德統治造成最嚴重挑戰的藍白黨(Blue and White)正在集中全力打擊加薩(Gaza)的哈馬斯(Hamas),藍白黨聲稱有能力比利庫德對哈馬斯進行更有效的管理。

 

就連外界認為前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和平建設遺願的繼承者工黨(Labor Party),也將競選的重點放在國內「社會問題(social issues)」。

 

以色列民眾同樣對巴勒斯坦問題缺乏興趣。

 

7月,納坦雅胡在紀念「撒瑪利亞區域委員會(Samaria Regional Council)」成立40周年的慶祝儀式上承諾,以色列將永遠控制約旦河下游的全部領土」,在以國政壇幾乎沒有引發任何反應。

 

這部分反映了人們對和平進程希望的幻滅:2018年一項民意調查發現,81%的以色列猶太人認為兩國方案不可行,但它也凸顯了以色列在某些程度上逃避了為如何對待巴勒斯坦人所作所為承擔任何後果,包括對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議的輕率蔑視。

 

由於歐洲仍然忙於應付自身挑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領導下的美國對以色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肆無忌憚的支持。在川普的敦促下,以色列最初決定拒絕2名穆斯林裔美國女議員,奧馬爾( Ilhan Omar)和特萊布(Rashida Tlaib)入境,理由是她們對抗議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民眾的「抵制、撤資和制裁運動(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 BDS)」表示支持。

 

這一決策完全符合納坦雅胡對BDS的立場。

 

隨著該運動近年來在美國和歐洲獲得支持,納坦雅胡一直費盡心力將BDS描繪成決意摧毀猶太國家的全球巨無霸,但事實上,BDS對以色列全球經濟和政治影響不斷增長所造成的阻礙作用,其實微乎其微。

 

事實上,憑藉創新經濟和高科技軍事工業,以色列已成為地區內外各國所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像中國這樣的大國還常因技術實力而吹捧以色列。隨著地中海東部大量天然氣田的發現,以色列不再需要依靠不穩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友善的鄰國來充當燃料供應源。

 

與此同時,那些鄰國的不友好情緒正在逐漸減弱、甚或減少他們對巴勒斯坦問題的興趣。他們自身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包括大量不滿的年輕人口、頑強的恐怖主義運動和地區代理戰爭),導致他們已經沒有什麼衝動去為巴勒斯坦事業而戰。

 

即使巴勒斯坦民眾本身都似乎在對抗佔領者的戰鬥中失去了活力,控制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和控制加薩地帶的哈馬斯之間的爭鬥耗盡了他們的活力。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Mahmoud Abbas)漫長任期即將結束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只會進一步削弱巴勒斯坦人的團結。

 

以色列有史以來從未能夠像目前這般制定不受巴勒斯坦問題約束的外交政策。

 

這可能預告以色列在爭奪領土方面將出現重大突破。過去,納坦雅胡在批准新定居點修建方面為避免過度政治反彈,保持了克制,即使這意味著他的右翼盟友們失望,因為這些人的夢想是吞併絕大部分西岸地區。 

 

隨著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幾乎胎死腹中,加上國際社會基本已放棄巴勒斯坦事業,無論這是否將導致內戰,幾乎已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以色列鞏固右翼政府長期以來竭力尋求的一國現實。

 

但這恰恰解釋了以巴衝突為什麼應當成為目前競選運動的核心。

 

以色列政府應當順勢努力來教育以色列民眾沿著目前道路走下去的後果,還有每天都在發生的侵犯巴勒斯坦民眾人權的問題,更必須迫使政治家回答美國前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曾在1968年詢問以色列時任總理艾斯科爾(Levi Eshkol)的問題:「你想要什麼樣的以色列?(What kind of Israel do you want?)」

 

看似認定巴勒斯坦人將永遠成為歷史犧牲品,以色列人成為勝利者的以色列,目前卻只剩下自滿情緒,是否需要發生一場地區性大災難才能讓這個國家變得謙虛?

 

隨著以色列不斷升高對伊朗的挑戰,包括向美國提供伊朗可能發動攻擊的情報、以及對伊朗支持的敘利亞及伊拉克民兵發動襲擊,可能過不了多久,吾人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Forgetting Palestin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