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電連丑角都當不上 何必重啟核四

廖子齊湯琳翔 2021年12月17日 00:02:00
國際上討論減碳的工具,都是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或是氫能、碳捕集封存等新技術,核電早就是連舞台都上不去的角色。(湯森路透)

國際上討論減碳的工具,都是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或是氫能、碳捕集封存等新技術,核電早就是連舞台都上不去的角色。(湯森路透)

本次四大公投案中,「重啟核四」及「藻礁公投」兩案都和台灣能源轉型的發展方向密切相關,也讓能源政策中,長期受到國人關注的幾個焦點議題得到更多公眾重視與討論,包括供電是否穩定、如何減少燃煤發電降低空氣污染、如何在建設電力設施與保全自然生態環境中求取平衡,以及長期如何邁向淨零碳排等議題。

 

然而自2018年的「以核養綠」公投以來,支持核電的提案團體與國民黨仍時常使用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的說法,或缺乏事實基礎支持而誇大不實的口號,強調核電的優點,貶抑其他發電方式,其中尤以誇大核電對於降低空氣污染的能力為甚。

 

國民黨與擁核人士對於核電降低空氣污染的說法始終都是:核電與燃煤發電同為可24小時不間斷發電的基載電力,如果少用一度核電,就必須增加一度燃煤發電來補上,因此核電與燃煤呈現「核減燃煤增、核增燃煤減」的消長關係,隨著老舊核電除役,核四不重啟,燃煤發電量必然增加,空污也將隨之增加。然而這種說法卻與發電的實際狀況並不符合。

 

核減煤不增

 

從近年來燃煤、燃氣與核電發電量佔台灣總發電量比例(參考圖一),發現2014年12月開始,因為核一廠一號機大修後未再獲准啟動,核電佔比從2014年的16.31%下降至2015年的14.13%,而燃煤發電的佔比卻反而從47.49%下降到45.39%,之後幾年更因老舊核電無法運轉,核電佔比開始逐年減少,燃煤發電卻也並未顯著增加,核減煤未增的原因有二:其一是2015年的發電量是負成長0.7%,其二是近年來燃氣發電快速增加,甚至補上了燃煤和核電減少的缺口。所以,真實的發電狀況,無論是用電減少,以及燃氣佔比增加,甚至是再生能源的佔比增加,都能抵銷老舊核電退役的影響,未必需要大幅增加燃煤發電。

 

歷年燃煤燃氣與核能佔總發電量比例 (筆者彙整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資料)。(圖一)

 

燃氣與再生能源是減煤主力

 

在空污季時,燃氣發電和再生能源更是有效減少燃煤發電的主力,燃氣發電雖然也是火力發電,無可避免也會產生碳排放與空氣污染源,但是即便是較先進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的污染物排放量比起燃氣發電,硫氧化物(SOx)還是多了138倍,氮氧化物(NOx)多了1.84倍,懸浮微粒(PM)多了48倍。從圖二可見,2015年的空污季燃煤發電尚有46.2%,到了2020年的空污季已經降為41.53%,燃氣發電則從2015年的28.4%大幅躍升到2020年的37.45%,可見在核電減少同時用電成長的狀況下,燃氣發電的大幅增加是空污季時減少燃煤發電的關鍵手段之一,另外太陽光電也在同一期間從0.32%提升到2.21%,對空污季的非核減煤也有一定貢獻。

 

2015年及2020年空污季各類發電方式佔總發電量比例(筆者彙理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資料)。(圖二)

 

核電對空污的影響幾乎可忽略

 

如果從空污治理成效的實績來看,核電的發電量多寡就更顯得微不足道,根據環保署109年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參考圖三),以104年核電開始減少作為分水嶺,104年以前核一二三全開的狀況,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反而較高,當104年核電開始減少後,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反而逐漸減少。

 

環保署109年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圖三)

 

若以包括各類污染物合併計算的空氣品質指標(AQI)來看,AQI小於100為普通或良好,大於100即為空氣品質較差的不良日,大於150為對敏感族群不健康,大於200為對所有族群都不健康,從104年核電開始減少後,無論是AQI的平均值,還是AQI大於100的不良日比例,都是逐年在減少(參考圖四),核電減少後空氣品質反而是逐年改善。

 

環保署109年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圖四)

 

如果改以更細緻的各空品區逐年AQI來看,同樣會看到即便是中部、雲嘉南和高屏空品區,在核電開始減少的104年以後,AQI的年平均值仍然是逐年下降(參考圖五),這些空污治理的實績都證明了核電的減少並沒有讓空污惡化,反而是逐漸在改善。

 

環保署109年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圖五)

 

電力業僅佔境內PM2.5不到一成

 

核電減少空污卻改善,一個原因是電力業造成的境內PM2.5來源其實僅佔了4.5%到9.9%,本來就有限,其次就是前述近年來由於大幅增加燃氣發電取代燃煤發電,以及太陽光電成長迅速的成果。另外自2015年馬政府的環保署針對空氣污染提出「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後,政黨輪替後的蔡政府也於2017年在此基礎上提出了「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分別針對固定污染源(包括電力設施管制、商業和製造業的鍋爐管制、露天燒稻草及揚塵抑制等),以及移動污染源(包括汰換一、二期柴油大貨車和二行程機車等)提出管制措施和投入預算,也有獲得一定成效。

 

國民黨和擁核人士別再扯空污治理的後腿

 

面對空污本來就需要從各種污染源多管齊下削減污染,然而擁核團體以及國民黨內以馬前總統為首的擁核勢力,總是將核四與核電作為解決空污的萬靈丹,擁核人士時常掛在嘴上口號是「核四開起來,中火關一半」,然而事實上,即便不論電力業對PM2.5的佔比只有不到1成,和已經無法再延役的老舊核電,以及還需要等10年以上,再投入800到1000億元以上的預算,仍不確定能否安全重啟的核四比起來,每年至少持續以一部核四機組的裝置容量成長的太陽光電,和即將大量併聯的各大離岸風電案場,以及在2030年之前還會繼續增加,作為橋接至100%再生能源的燃氣發電,顯然才是電力業減少空污更務實且立即可行的選擇。

 

至今仍大力支持核電的馬前總統曾在2013年說出核電燃煤就像主角、再生能源則是丑角。然而如今國際上討論減碳的工具,都是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或是氫能、碳捕集封存等新技術,核電早就是連舞台都上不去的角色,就請這些把中國當世界,昧於國際趨勢的國民黨和擁核人士別再扯減碳與空污治理的後腿了。

 

※廖子齊為新竹市議員,湯琳翔為議員辦公室主任

關鍵字: 核電 核四 丑角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