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專家認為,米酵菌酸的產生有其條件限制,不會大規模在台灣流行。示意圖。(取自微博)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食物中毒案,已造成2死5重症,檢方昨天相驗呂姓受害人,採樣到「米酵菌酸」,由於該毒素是首次在台灣流傳,民眾擔心「有一就有二」,但毒物專家認為不會大規模發生,但建議未來應將此列入常規檢驗項目。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引發全台恐慌,有專家起初認為可能是仙人掌菌引起,後來根據患者症狀及急性發病致死等來觀察,研判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所致。新北與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昨天會同法醫,相驗第一名死者呂姓男子,發現全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而且確實採樣到「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過往都盛行在印尼、中國東北等地區,出狀況的食品大多是椰子或米飯製品變質所引起,這次寶林茶室受害人的飲食也集中在粿條、河粉,但外傳也有可能是浸泡過的黑木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只要出現過該毒素,未來就可能會再出現。
對此,台北榮總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認為不至於大規模發生,以中國為例,2010至2020年間共發生19起個案,有140多名病人,約3分之1患者過世,機率沒有那麼頻繁。尤其米酵菌酸需要「天時地利」才會產生,包括氣溫、環境,且不會大量滋長。一般來說,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經過適當滅菌,生產後快速吃掉,基本上就不會頻繁出現。
台灣不少民眾對於粿條、河粉等食材產生恐慌,楊振昌表示,然台灣外食人口多,民眾會擔心害怕也是人之常情,希望主管機關盡快釐清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他也建議政府未來要將米酵菌酸列為常規檢驗項目,並研議訂定檢驗標準,不過這要參酌一些國際規範,可能會花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