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肉的日本人想像不到居然把整整一根雞腿塞入便當盒裡吃。(圖片取自台鐵官網)
回味台灣料理
這一個星期在台灣旅遊,注意到台灣人攝取大量的薑,大概跟悶熱的氣候有關吧。
去台灣一個星期,食物品種之豐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說台灣的早餐吧。燒餅﹑ 蛋餅﹑鹹豆漿﹑油條﹑白粥﹑地瓜粥﹑炒麵﹑湯麵﹑肉包子﹑菜包子﹑芋頭包子﹑叉燒包子﹑小籠包子﹑飯糰等等,實在五花八門,數不清。相比之下,日本的早餐基本上只有乾飯和吐司。嫌花樣少了,我家會吃沖繩式炒米線﹑義大利麵條,又或者中式﹑南洋式炒飯,但都不是當地傳統的。
台灣人午餐晚餐吃的很多食品,在日本也是吃不到的。例如,我們抵達台東當晚去吃的鵝肉。日本連鴨肉都很少呢,大多數人根本沒聽過鵝肉可吃。我們同時叫的炒菜,如薑絲炒大腸﹑炒鱔糊,甚至燙地瓜菜﹑A菜,也在日本從來沒吃過。
台東風味米苔目﹑豬血,也是日本沒有的。和多種豆類﹑粉圓類一起吃的豆花﹑剉冰,若在東京的話,只有台灣人開的幾家店供應,價錢要貴兩三倍。我們去成功鎮大海邊鑑賞「月光‧海音樂會」,平生第一次吃到台灣原住民菜,例如烤全豬﹑紫米香腸阿拜等樣樣都很好吃。
往高雄的自強號上吃了台鐵雞腿便當。少吃肉的日本人想像不到居然把整整一根雞腿塞入便當盒裡吃;這不是聖誕節的大餐嗎?再說,台鐵車站便利商店賣的木瓜牛奶﹑西瓜牛奶,我們在日本也沒喝過。日本的牛奶只有鮮奶﹑咖啡奶﹑綜合水果奶。
熱帶水果的種類,台灣當然多很多了。這回第一次嚐到的釋迦真好吃。龍眼也是日本沒得賣。土產鳳梨的果汁特別多。
在高雄的第一晚,慕名去吃了牛老大火鍋。沒凍過的當地產牛肉很可口不在話下,牛百葉﹑牛心﹑牛舌都很新鮮﹑很軟嫩。我們平生第一次吃到了牛腰火鍋。在日本,吃到內臟的機會不多,何況是牛腰。日本和牛的腰到底都去哪兒了?
在高雄,第二天的午餐,吃了棧貳庫小紅食堂的牛肉麵。你相信日本吃不到牛肉麵嗎?吃完了坐渡輪去旗津,拜媽祖,買幾包烏魚子,然後在海鮮一條街用餐。烏魚子在日本幾乎屬於傳說;流通量少,價錢昂貴,很多人只聽過而沒吃過。沒錯,日本人常吃海鮮。但是,快十八歲的女兒那天平生第一次吃到了白煮蝦。至於海瓜子﹑小卷﹑海螺,日本雖然有類似的食材,但是做法不同,風味也很不一樣。台灣到處都有,但在日本就是沒有的食品,金瓜炒米粉也是其中之一。
來了台灣,小女生想盡情喝珍珠奶茶,但是知道粉圓卡路里高,所以坐高鐵,她只買珍珠奶茶和草粿,不買便當。台灣的麻糬比日本的軟,花樣也更多,有花生﹑芝麻﹑綠豆,甚至鮪魚餡的,特別討女生喜歡。
台北是我們來過最多次的台灣城市,自然最熟。第一晚,去南京西路新光三越後面巷子裡的采岩堂麵館。特地去吃的是怪味抄手麵。抄手應該是四川話餛飩的意思吧;我很久以前在成都吃過紅油抄手。台北這一家做的抄手﹑麵條都很好吃。雖說是餛飩,內容很豐富,有如香港蝦雲吞一樣大,和扁扁的福建扁食不一樣。但是,傳到日本來的餛飩又偏偏是福建扁食,含肉量不多。采岩堂的炸響鈴(炸餛飩)﹑牛肉捲﹑小菜如拍黃瓜﹑涼拌牛蒡等,樣樣都很不錯。
台北第二天早上,沒訂酒店早餐,去附近的雙連朝市買水果和包子(鹹的和甜的),老公也要吃鍋貼。中午則去龍山寺附近的周記肉粥,除了肉粥以外,再點紅燒肉﹑花枝﹑茭白筍沙拉﹑燙芥藍。日本沒有茭白筍﹑芥藍,想起來都奇怪。拜拜完了就去附近的龍都冰店吃招牌的八寶冰,三個人分一碗吃恰合適。
晚上要吃台菜,於是從松菸文創園區到欣葉信義新光三越店去。點了花枝丸﹑菜脯蛋﹑脆皮大腸﹑潤餅﹑蚵仔豆腐湯,以烏魚子炒飯畫龍點睛。在台灣並不稀奇的吧?只是在日本全吃不到。
最後一天的早上,到酒店附近的世紀豆漿大王買飯糰和小籠包。說要外帶,店家就送醬油﹑辣椒醬﹑大量薑絲。這一個星期在台灣旅遊,注意到台灣人攝取大量的薑,大概跟悶熱的氣候有關吧。中午,出版社請我們吃北京烤鴨。除了烤鴨兩吃,還有銀杏百合﹑雞絲豌豆﹑干貝絲瓜等,回日本再夢想都吃不到的美味。
在台北能吃到中國各地的風味,這無疑是優勢;反之,在日本要吃中餐,基本上只有大雜院式的「中華料理店」,叫我覺得不如自己炒來吃。
作者簡介
新井一二三
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留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廣州中山大學。
任職朝日新聞記者、亞洲週刊(香港)特派員後,躋身為中文專欄作家。
日文作品著有:《中国語はおもしろい》(講談社現代新書)、《中国‧中毒》(三修社)、《中国・台湾・香港映画のなかの日本》 (明治大學出版會,以林一二三之名義)。
中文作品:《心井‧新井》《櫻花寓言》《再見平成時代》《臺灣為何教我哭?》《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我們與台灣的距離》等二十九部作品〈皆由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