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與鄰近的東協各國並未有個好年

湯名暉 2024年02月13日 07:00:00
中國延續2023年在南海的軍事衝撞與「灰色地帶衝突」,持續擴大中菲邊界爭議海域。(美聯社)

中國延續2023年在南海的軍事衝撞與「灰色地帶衝突」,持續擴大中菲邊界爭議海域。(美聯社)

時逢中國傳統新年期間,南海與鄰近的東協各國並未有個好年,由於2023年的中國在疫情結束後,並未出現顯著的內外政績,使得內部的政治壓力需要其他的出口。2023年以來,中國的房股市場並未好轉,「恆大」一案更埋下中國的經濟復甦的負面因子,2024年1月,河南、福建、江西和湖南四個省份還爆出GDP增速「改降為升」,由於「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和「專項統計督察行動」下修2022年的官方數據,使得中國的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同樣陷入不透明的迷霧。

 

相較於改善美國和歐洲關係的困難度,中國若要在對外事務上得分,在東協地區的擴張顯得相對容易,至少是在咫尺之間可投射權力的地緣範圍,無論是發動「灰色地帶衝突」,或是持續透過經貿與社會互動施展的「銳實力」。從中國的地緣政治訴求來看,分化東協內部一致的安全社群認知,逐漸將南海「地中海化」更是吻合歷史上崛起大國必然的地緣政治選擇。

 

分化東協從中南半島開始

 

從地理條件來看,中國西南地區有著與中南半島之間「山水相連」的優勢,湄公河與薩爾温江上游興建的水利設施實際上已控制下游國家的水資源。2016年以來,中國進一步經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GMS)與瀾滄湄公合作組織(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LMC)發揮影響,幾乎已使得中南半島國家難以拒絕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計畫,中國的「一帶一路」也得以擴大輻射範圍與穿透社會深度,使得中南半島各國的立場難以與東協其他成員一致。

 

「山水相連」的條件更有利於形成金融與交通的鎖鏈,使得中南半島國家更難走出「債務陷阱」和「金德柏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例如:寮國有一半可估算的債權歸屬於中國,中國獲得緬甸的皎漂港99年運營權,疫情結束以後,柬埔寨的100億美元的外債有近40%屬於中國,而且持續增長。現實的經濟條件逐漸解構東協國家原先保持在中美之間對沖的安全構想,更難以維持一個整體的安全社群認同,即使在安全上有美國提供的公共財,但卻無法從美國之處取得到水資源和基礎建設投資的保證。

 

中國的影響力已難以平衡

 

在安全議題層面,除了越南以外的各國,中國都保有絕對優勢的邊境軍事力量,面對緬甸北部紛擾的情勢也能確保高度行動自由,派入警察與準軍事力量掃蕩詐騙集團。泰國與美國保持著高度的軍事合作,但是中國在每年2月到3月期間的金色眼鏡蛇演習(Cobra Gold)的參與度卻是逐年增加,中國與泰國在下半年尚有7月份舉行的「鷹擊演習」(Falcon Strike),以及兩年一次的海軍「藍色突擊」(Blue Strike),使得美國更不願出售F-35等先進軍事設備予泰國, (Bamboo Diplomacy)的等距與價值互惠內涵逐漸動搖。中國鐵建公司參與泰國卜蜂集團(Charoen Pokphand Group)的泰國東部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高鐵建設將成為縱貫的主要路線,而美國僅能依靠作為盟邦的日本在泰國間接平衡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地中海化」是大國擴張的必然

 

中國運用「山水相連」的優勢,得以「銳實力」逐漸蠶食中南半島各國的政經結構,使得中國與各國的邊界在基礎建設的聯通之後逐漸淡化,此一現象實為地緣政治的常態,地區強權的發展的首要目標是佔有鄰近的半島地區,才能逐漸將周邊海域「地中海化」。

 

從歷史上大國發展的軌跡來看,羅馬共和國在盤據山內高盧的同時,也透過在地中海西岸的殖民而逐漸同化伊比利半島,前者於西元前51年由凱撒征服全境,後者在西元前19年全面受羅馬統治。18至19世紀之間,俄國對於南方的克里米亞半島的爭奪也是為了將黑海沿岸「地中海化」的準備;為爭奪波羅的海,俄國自彼得大帝發動「大北方戰爭」以來,便未曾佔領芬蘭以前進斯堪地那維亞的目標。今日的中南半島對於中國而言也是相同意義,若要將南海「內地中海化」,必需先收攏中南半島,而今僅有越南能守住「竹子外交」,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安全社群。

 

「灰色地帶衝突」是為分化利害關係

 

中國為進一步從地緣政治分化東協的安全社群理念,在政經實力之外的方式是藉由衝突擴大美國與西方國家的介入程度,迫使東協成員為求避險而不願表態捲入美中之爭,像是同樣作為南海周邊島嶼國家的馬來西亞和印尼。2021年10月,時任馬來西亞外長塞福丁(Saifuddin Abdullah)曾表示,馬國和印尼都對於澳洲購買核動力潛艦的決定持強烈保留態度。AUKUS對於菲律賓的支持,以及澳洲擴大自身軍事力量的舉措反而增添變數,澳洲於2023年11月表態支持印尼加入OECD便是為軟化疑慮,但未必能抵銷雅萬高鐵(Kereta Cepat Jakarta–Bandung, KCJB)帶來的直接效益。

 

中國延續2023年在南海的軍事衝撞與「灰色地帶衝突」,持續擴大中菲邊界爭議海域,使得菲律賓增加軍事投資於距離台灣不到200公里的巴丹群島。2023年11月,美菲國兩軍在菲律賓北端水域展開聯合巡邏,更是直接減少台灣在南方遭受解放軍機艦繞台的壓力,2月9日在中國新年期間的聯合演習,使得解放軍在新年期間仍得保持高度戰備。

 

然而,菲律賓的作為已超越東協各國的既有的安全社群認知,進一步加劇東協內部的歧見,更難形成一致的地緣政治力量,反而有助於中國透過地理條件遠交近攻,解構原先就組織鬆散的東協。2023年11月,日本和菲律賓同意展開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會談,包括在彼此領土部署軍隊的條款,更使得菲律賓幾乎已是一腳踏出東協的安全範疇,在利益上與中南半島的成員直接相左。

 

中國在政經實力恢復緩慢的前景下,若要維持現有的政治威權,軍事能力在外交的作用將更為顯著,即使「外交戰狼」的姿態軟化,也難已撤回在邊界上節節推進的態勢,軍事力量的施展方式才是中國東協各國真正的態度。中國升溫南海衝突有利於分化東協的中南半島與島嶼國家立場,另一方面卻也使得南海與台灣海峽的安全議題終將綑綁,使得菲律賓作為島鏈國家的地位優先於東協國家的身分認同,台灣海峽與南海的安全聯動或將在美國的主導下逐漸形成對話機制,使得東協成員再難有一致的安全社群認知。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