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尚尼亞保育人員試圖將被麻醉的大象翻身安裝追蹤頸圈。(美聯社)
基於亞洲市場對於象牙的需求,非洲大陸上盜獵象牙的事件層出不窮,嚴重危及象群存亡。據統計,1990年代曾擁有數百萬隻大象的非洲,至今僅剩下41萬5000餘隻,光是坦尚尼亞,象隻的數量在短短5年(2009年至2014年)銳減6成,而剩下的4萬3000隻仍面臨不小威脅。
禁止跨國販售象牙的國際法於1990年生效,但未獲各地政府跟進,許多國家仍允許國內從事買賣象牙的行為,而這苦果被迫由非洲國家來承擔,尤其是坦尚尼亞南部的塞盧斯-米庫米(Selous-Mikumi)地區,堪稱非洲象的墳場。
一名當地導遊向《美聯社》(AP)透露,數年前的某個傍晚,自己曾和旅客在塞盧斯禁獵區(Selous reserve)撞見一個大象家族,未料隔日重遊舊地眼前只剩殘屍遍野,珍貴的象牙自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這裡同時也是保衛大象的希望之地。一名塞盧斯保護區的官員表示,當人口在往後50到100年間快速成長之際,塞盧斯-米庫米將成為「大象保育工作的重要保地之一。」
隨著近年國際越加重視象牙盜獵現象,英、中兩國今年陸續宣布禁止象牙交易,加上坦尚尼亞總統帶頭取締非法走私,當地盜獵象牙的情況已逐漸獲得改善。占地6萬平方公里的塞盧斯-米庫米區,去年統計有23隻大象遭獵殺,數量僅為4年前的五分之一。
坦尚尼亞身上背負的是全非洲的希望。若該地有辦法控制住象牙盜獵的問題,那麼非洲他國或也能做到。據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提供的數據,非洲象的盜獵情形在歷經2011年的高峰後,目前已回歸到2008年前的水平。
功臣之一的馬古富利(John Magufuli)在2015年上任後,率領相關單位破獲多個非法走私集團,將涉案的嫌犯逮捕到案。
目前保育人員也積極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動物保護區塞盧斯,展開拯救大象存亡的生死戰,包括替大象安裝配備全球定位系統的追蹤頸圈,隨時掌握象群行蹤,以便在牠們誤入村民生活空間或靠近易遭獵殺的範圍時,出面保護其安危。
《美聯社》的團隊日前實地走訪塞盧斯-米庫米一帶,了解象隻保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與之中的欣喜,並直擊保育員替大象安裝頸圈的畫面。
幾名記者隨隊來到塞盧斯禁獵區附近的米庫米國家公園尋找象群,途中一行人卻遇上大小不斷的挫折,包括用直昇機追蹤象群的計畫以失敗告終,代步的車輛陷入泥沼動彈不得,一名野生動物局官員在如廁時驚見一頭母獅子,嚇得直奔回車內。保育人員時常也得下車徒步追著大象的足跡、糞便及遭輾壓的樹枝來找「人」。
團隊原欲利用三天的時間,替生活在米庫米國家公園內的5頭大象裝頸圈,最後只成功了2隻。保育人員通常會避開領頭的老母象,而是將頸圈裝在會跟隨家族行動的年輕母象身上,或那些常處於單槍匹馬狀態的公象。坦尚尼亞當局計畫在一年內於塞盧斯園區及周遭地區,為60頭大象加裝頸圈。
有一次,某象家族在聽到保育員麻醉槍發生的聲響後,立即擺出圓形的防禦陣勢,並在被放倒的母象身邊停留一會後才逃離,展現出彼此的情感聯繫。
《美聯社》指出,鑒於國際合法的象牙市場不斷減少, 執法單位成功瓦解幾個勢力龐大的走私集團,以及獵殺情況趨緩、部分象群的數量有所恢復,坦尚尼亞的保育工作士氣為之大受鼓舞。
不過正如肯亞大象保育組織「拯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的動物學家蕭勒士(Chris Thouless)所言,盜獵目前所演變的趨勢是好的,「但我們還需歷經很長一段時間,才足以對大象這個族群的未來感到放心。」
實際上,僅管塞盧斯-米庫米保護區的獵殺情況逐漸轉緩,但鄰近位於莫三比克的尼亞薩保護區(Niassa reserve)內,象牙盜獵的問題則有加劇現象。
另外,許多走私商已開始將象牙加工的過程留在非洲,減少貨物本身的體積,進而加深當局破獲走私品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