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要跟朱立倫「玩」的背後,代表此刻國民黨不同的權力山頭都還在各懷鬼胎。(美聯社)
相較於國民黨雷厲風行地宣布要裁併黃復興黨部,一個更能預告未來國民黨的圖像其實是,國民黨中常委選舉出現罕見的缺額選舉景況。在應選29席裡卻只有27人完成登記,意即只要參選就當選;而獲得第一高票的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央委員陳俗蓉,現任立委居然僅有鄭正鈐一席,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地方議會議員、立委分身(包括辦公室主任、重要樁腳以及兄弟姊妹)。一個完全無法反映現階段國民黨權力結構的中常會,有以下幾種意涵:
第一、重要公職不投入中常會,意味中常會的重要性下降;更精確地說,是黨主席朱立倫的重要性下降;因為看衰朱立倫的政治遠景,所以寧可把力氣與資源花在別的地方,不想再跟朱立倫「玩」。這也意味著一直到朱立倫本屆黨主席任期2025年底結束前,他將很難推動任何有意義或重大的改革。
第二、中常會地位下降,當然代表國民黨的權力重心已轉移到立院黨團。不過也由於黨中央無力設定議題,推動立法議程,所以這注定是個以立委個人聲量為主軸、各唱各調的黨團。不分區立委翁曉玲推出總統選制修法完全未經黨團與黨中央討論,此案不僅引發重大爭議,甚至有可能傷害國民黨本身的利益(因為可能打破兩黨制,反而扶植民眾黨壯大);但翁曉玲面對質疑時姿態高亢,還宣稱:「我的法學素養和學問,輪不到這些人來評頭論足。」根本沒把國民黨的立場與利益列入自己的考量。
此外,由於「聲量為王」,國民黨立委在立法院競相飆速,幾位初登場的新科立委連立法院是圓是扁都還搞不清楚,就搶當「戰鬥藍」,引用錯誤的數據資料做出錯誤解讀,竟還振振有詞。從先前的「國會改革法案」到「不在籍投票」都出現違憲爭議,既損人又不利己,也難怪前立委沈富雄日前說,國民黨團現在是隻「大章魚」,「沒有腦,頭又很大、大頭症,裡頭都是水腦。」充分說明國民黨內現在各行其是,誰也不怕誰的窘境。
第三、對淪落在野的政黨而言,黨主席理應是最重要戰略位置,有意挑戰大位的在野領袖無不以拿下黨主席職務為第一要務;2008年起就擔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就只曾在2012年總統選舉失利短暫離任。但過去8年在野,黨主席職務之於國民黨的權力山頭僅有工具性價值,因為懼怕改革,擔心爭議,所以總是希望讓別人先去「清路障」、「當替死鬼」,連帶造成連兩屆總統大選裡總統候選人與黨主席雙頭馬車的窘境,其實也間接決定了總統選舉的勝負。
事實上,從現在開始到2026年底的地方選舉,理應是台灣政治的「改革黃金期」,政客們可以在不受選舉制約的情況下,推動屬於自己的改革議程。不過,此時的國民黨卻把這可貴的「改革黃金期」推給朱立倫這樣一位過渡領導人。試問,2025年底選出的新任國民黨黨主席,不管是盧秀燕、蔣萬安或韓國瑜,都將直接揹負隔年選舉的成敗,在選舉考量下,如何能期望她們能大刀闊斧地推動國民黨黨組織與黨路線的改革?
沒人要跟朱立倫「玩」的背後,代表此刻國民黨不同的權力山頭都還在各懷鬼胎,不管是沈浸在虛幻的國會最大黨的勝利,或者是出自懼怕「棒打出頭鳥」的政治算計,都意味她們沒有誰我其誰的擔當,只想坐享其成,一如5年前的韓國瑜與1年前的侯友宜,以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黃袍加身,最終還是被選民看破手腳。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